1912年9月5日夏普由早川德次創立於東京, 2015年名列《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0大企業”第470名。但自2008年起,夏普開始陷入長期虧損, 2016年8月13日,中國臺灣鴻海科技集團以3888億日元取得其66%的股權,並將其納爲旗下子公司。夏普到底經歷了什麼?下面是前夏普前技術長中田行彥的解讀。

不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

2015年6月,東京證券交易所公佈“公司治理守則”行動指導方針,要求企業必須任命多位獨立外部董事,並將公司治理定義爲“企業爲顧及以股東爲首,遍及客戶、員工、地區性的立場,進行透明、公平且迅速、果斷的決策計劃所建立的制度。”但由於不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夏普遲遲沒有將上述的指導方針落實到位,這就造成後面一系列的惡果無法得到進一步解決。

組織內部頻繁的對立與衝突

《日本經濟新聞》於2015年5月19日的報導中指出:“2014年12月27日,夏普內部才得知在2015年3月即將面臨財報結算赤字的危機。”爲什麼如此重要的企業收益情報,會遭人長期忽略?最終矛頭指向了公司內部的“權力遊戲”,對公司治理來說,內部的權力拉鋸戰,會造成公司不健全,並且使重要情報封鎖於各個部門內無法流動。最後演變成沒有人能看清、掌握企業整體的狀況。

日益發酵的事業部門的文化差異紛爭

夏普至今仍受終身僱用與年功序列制度影響,一位人才進入公司後,必須先在事業部累積相關經驗,並參加職場內培訓熟悉組織及企業文化之後,才能獲得升遷管理職的機會。早川先生於1973年將“誠意與創意”納入成爲經營信條之一,夏普自此逐漸被引進“技術崇拜”的陷阱中而毫不自知,殊不知,早川先生還留下了另一句話:不過度追求擴展企業規模,而是要以誠意與獨創性技術,爲這廣闊的世界文化與社會福利提供貢獻。

擴大投資液晶的町田、片山時期

四代社長町田勝彥建設了專門製造液晶的龜山工廠,利用獨門的液晶技術讓夏普步入液晶黃金時代。這之後,片山又建造了龜山第二工廠,這一年,也是夏普連續4年打破過去最高營收的巔峯期。爲此,片山最終決定在大阪府堺市,建造比龜山規模更大的液晶工廠。但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夏普隔年的年度財報出現1億3000萬日元的赤字,即便如此,片山仍堅持於2009年啓動堺工廠。2012年經營危機發生後s,因追究責任歸屬,町田轉任顧問職,片山則成爲不具實質權限的董事長。事態進展至此,夏普的經營危機逐漸浮上臺面,最終嚐到一場敗仗的苦果。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