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陶冶

阅读所需约11分钟

常年个位数的股价及市盈率,银行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直以来就是低价,而对于“mini版”银行的各家城商行,部分投资人可能不自觉的就认为其发展历程应该会与大型银行趋同,而且在规模层面会始终逊于各位“老大哥”,毕竟受制于设立时间和国家对城商行服务本地的政策指示,我们很难想象星星能比月亮更加明亮耀眼。

但结合近年的市值情况来看,宁波银行(002142.SZ)、北京银行(601169.SH)、南京银行(601009.SH)等一众优秀城商行成功打破了我们对“mini”版银行的想象,除了早就突破1000亿市值的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隶属于宁波国资委的宁波银行今年更是成功突破了2000亿市值大关,成为第一家2000亿的城商行。

宁波银行2019年至今近140%涨幅,让投资人慢慢发现原来投资于城商行也可以和高成长高收益挂钩,银行股可能并不是投资人印象中的那个样子。

野蛮生长遭遇政策掣肘

虽然资本与经营区域层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好在业务层面城商行并没有政策上的短板。

90年代中期,为匹配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地方城商行纷纷开始获批设立,但相较于大型银行,城商行在许多初始条件上并无优势。

首先在资本层面上受制于股东身份和体量差距,城商行在经营过程中并不能像大型银行一样“放开手脚”去进行资产配置。以当前数据来看,同样2000亿市值上下的光大银行(601818.SH)其总资产达到5.2万亿,相比之下宁波银行仅仅1.4万亿左右。

执业区域角度,2018年是城商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在2018年之前城商行虽然在政策层面上有服务于当地的要求,但在跨区域执业这一“违规”行为上银保监会也并未有过于严苛的指导意见,这也就使得诸如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一众当时稍有规模的城商行将自己的业务版图拓展到了省外。

结合数据来看,2018年之前的3-5年内可谓是城商行发展的黄金时段。2017年底,各家城农商行总资产规模达到64.54万亿元,这其中城商行资产总额达32万亿元,占国内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2.6%,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3万亿元,占国内银行业资产总额的也达到了13.0%的高位。

但随着2018年后政策的收紧,不仅仅是年内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指引,《资管新规》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做出了不小的调整,深刻影响了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同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则对未经审批于异地设立网点的行为明令禁止,扼杀了很多城商行区域外展业的意图。

自此城商行跨区域开展自身业务变得十分艰难,甚至部分已有网点都需要撤出,新增审批更是通过寥寥,绝大部分的城商行的主力业务仍然需要围绕自身省、市属区域开展,市场存量、增量均远不及大型银行。

除此之外,中小银行较为依赖当地经济状况的共性和不太完善的公司治理、业务结构较为单一、风控欠缺、入场时间较晚以及大型银行对人才的虹吸效应等等都成为了城商行发展的掣肘。

但就是如此,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城商行,虽然资本与经营区域层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好在业务层面城商行并没有政策上的短板,从银行牌照所涵盖的业务来看,城商行与大型银行相比,除了投行类业务存在一定差距外,其他层面并无过大差异,这也就给了宁波银行等一众优质城商行极大的腾挪空间。

横向拓展+纵向精细化运作

宁波银行具备当地区域性优势和自身灵活性,对单一产品的纵向开发十分深入。

过往城商行在业务经营层面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业务单一且缺乏主动投资配置的能力,地位较低的城商行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揽储的大部分份额需要依靠同业业务挣取利差,吃大型银行剩下的的肉汤,利润水平较低。

二是由于服务地方的性质和地方企业参股的实际背景,很大部分的城商行成为了地方企业参股并套取贷款的工具。这就使得城商行虽然确实做到了服务地方企业,但碍于股东身份的影响很大一部分贷款的审批可能并不符合常规的风控标准,银行也就慢慢将自己与股东捆绑在一起而忽略了经营的本质。

而优质城商行通过横向业务面拓展和纵向部分条线精细化运作,在加码自身经营范围、丰富服务对象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城商行贴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灵活放贷,在效率上力压各大型银行。

仍以宁波银行为例,其在2010年前基本处于单一业务模式,而后推动内部改革创新才打造了现在的多元化格局。

结合2019年年报,当前的宁波银行横向业务涵盖十分全面,个人端信用卡业务、消费贷、私行业务;企业端公司零售业务、财务顾问、贷款服务、结算业务;金融市场层面外汇服务、托管业务、理财产品代销直销以及少量的投行业务,所涉猎范围林林种种数十余项,与大型银行相差无几。

纵向来看,宁波银行具备当地区域性优势和自身灵活性,对单一产品的纵向开发十分深入,仅以企业贷款来看就达到13种产品,例如针对当地外贸企业数量众多这一现状的贸易贷,充分满足了当地不同企业的多样需求,拓宽了自己的收入来源。截至2019年末行内零售公司授信客户达到83500户,贷款余额795亿元。

得益于江浙沪地区优异的经济基础和宁波银行针对长三角区域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尽管在审核条件层面其相对于大型银行更为宽松,但不良率水平却做到了业内最低水平。

根据财报数据,2019年宁波银行贷款投放主要集中于江浙地区,占全行贷款的85%以上,不得不说地利因素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宁波银行的2000亿市值。

除去不良率外,宁波银行横纵两个方向的发力也造就了其他多项亮眼指标,截至2019年末宁波银行资产规模近1.4万亿,同比增长18.03%;营业收入实现351亿元,同比增长21.26%;净利润实现137.91亿元,同比增长22.91%,各项业绩指标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能。

除业绩指标外,宁波银行的各项安全指标也十分突出,拨备覆盖率524.08%、资本充足率15.57%,同样均较去年有所提升且远超银行业相应红线标准。

价值评估

宁波银行市值大涨充分说明了银行股也有足够的上涨动能,作为价值投资的选择,相关公司也有着十足的潜力等待挖掘。

部分城商行市值排名

宁波银行市值大涨充分说明了银行股也有足够的上涨动能,作为价值投资的选择,相关公司也有着十足的潜力等待挖掘。但目前来看我国A股上市的城商行合计20余家、港股10余家,在众多的城商行中又该如何选择可能是个问题,但总结经验来看优质的城商行一定逃不出这几个关键亮点。

较早成立较早布局

城商行在2018年异地展业受限后发展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过往尽早“抢占”了地盘的企业虽然进一步拓展的能量不足但至少相较于小型城商行享有更大的存量市场,结合数据来看宁波银行目前全国网点近400个,南京银行也达到了了250个左右,相比市值水平较低的长沙银行,其分支行合计数量尚未过百。

业务涵盖全面

大型银行相较于城商行在人才吸引层面更有优势,这也就使得大部分城商行在业务层面并不能自如的横向拓展,个别节点缺乏关键技术型人才所导致业务停滞甚至无法开展的情况在实际中并不少见。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官网获取不同行实际开展业务的数量及类型,尽量选择业务涵盖范围较广的,拥有理财子公司的城商行,通过归纳来看这一类的城商行往往在人才建设层面也有独到之处。

股东背景强大

城商行的股东方无外乎地方国资和地方企业两大类,而在探讨某一个城商行未来发展潜力的时候,股东背景是一个逃不开的关注点,在这两者之中地方国资股东无疑是一个更优良的选项。

地方企业通过城商行股东身份通过出资后的“倒贷”、“自审自批”等行为进行融资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倒闭的包商银行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商行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个问题,为此银保监会还曾专门发文严控股东利用身份职位之便以权谋私。

对股东的判断除了考虑到对管理架构及内控风险的规避外还要基于未来业务开展便捷度的实际考量,国资及政府背景相较于简单的地方民营企业甚至国企都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高管团队建设

管理团队永远是企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城商行来说更是如此,纵观国内数百家上市及非上市城商行,其中不乏许多专职服务于地方某些企业的“伪城商行”,对于这类城商行其在业绩层面缺乏压力和动力,大部分是在完成“内部指标”。

这个时候通过观察内部团队是否有进取精神和优良的履历就是一个简单的甄别手段,通过对高管队伍过往任职机构、业绩、薪酬结构安排以及有无股权激励政策等等可以直观地看出领导层对于城商行未来发展的真实期许。

业绩指标

这部分内容除了净利率、ROE、总资产体量等正常的财务指标外还需要特殊关注的就是针对于银行的专项经营指标,包括不限于关乎经营安全红线的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一、二级资本),不良资产率等等。

经营效益层面除了关注营收水平净利润外,净利息收入、非息收入水平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由于银行的盈利重头戏还是在存贷利差上,所以在关注收益的角度上还需要对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计息负债平均利息率两个指标有一定认知,这样可以对银行经营层面的利息轧差有一个基础性的认知。

这部分数据孰优孰劣并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应该对接近或者触及政策红线的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怀疑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