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

每當聽到這首《大中國》,我總會想起一個地方:這裏“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但就是名字特別土,它叫駐馬店

中國人向來講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駐馬店”這個讓當地人土到哭的名字,駐馬店人民已經申請修改幾十次了,但每一次都沒通過。

對於改名不成功這事,駐馬店人民很心塞,很無奈。但其實,說到“土味”,幾乎整個河南都很土,除了駐馬店,還有:周口、商丘、焦作、平頂山、三門峽、新鄉……略一盤點,河南17個省轄市,一多半都是“土掉渣”。

01

駐馬店

駐馬店的土,咱就不多說了,無論誰,一聽都覺得這難道是個馬圈?這裏是不是有很多的馬?

雖然名字裏帶着“馬”,可是,駐馬店自古就不是產馬勝地,即便今天,也沒幾匹馬。如果真要說馬,駐馬店火車站以前曾有一個著名的白馬雕塑,一度成爲當地的象徵,可是後來隨着廣場擴建,連這匹“馬”也被拆遷了。

連“馬”都沒有,還叫駐馬店?不但名不副實,而且駐馬店曾經的名字相當的響亮——汝南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對這名字一定不陌生,出鏡率很高:玩月度沙龍“月旦評”的許邵、許靖兄弟就是汝南人;劉皇叔就曾經幾次到汝南發展“反曹”根據地。再往前說,秦國丞相李斯,也是駐馬店人。

除了汝南,駐馬店的曾用名還有:汝寧、蔡州、天中。無論哪個拎出來,看起來都是“高逼格”,唯獨如今使用的駐馬店——“逗比”屬性十足。

不過,駐馬店這名字,其實也用了幾百年了:在古代,這地方是個村落、驛站,南來北往的馬匹、人員都在這裏補給、休養,久而久之,村發展成了鎮,鎮又發展成了市。考古發現,早在明朝,就已經有了“駐馬店”這名字。

既然名字改不了,有人提議,那就將錯就錯,乾脆發展“馬”文化得了。

02

焦作和周口

論土味,駐馬店第一,焦作就要爭第二了。

駐馬店好歹還能讓人聯想到驛站,可這“焦作”是個神馬詞彙?漢語詞典收嗎?

這名字的由來,不但你疑惑,連很多焦作本地人都疑惑。

其實,焦作是“焦記作坊”的簡稱。焦作曾經有很多煤窯,挖煤那得有工具吧?所以附近就出現了很多相關產業鏈的作坊,這些作坊的名字就叫“x作”,王老闆的叫“王作”,李老闆的叫“李作”,周老闆的叫“周作”,焦老闆的自然就叫“焦作”。

這“焦作”原來就是個打鐵作坊,後來這裏有了焦作煤礦,再後來這裏發展成了市鎮,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焦作市。

而焦作原來的名諱——懷州,已經幾乎沒人記得了。

至於周口這名字,很多本地人可能也疑惑——這啥意思啊?

這名字其實和焦作有點類似,正如焦作是“焦記作坊”的簡稱一樣,周口則是“周家渡口”的簡稱。

周口這地方,河道縱橫、水運發達,“白天,千船競發,桅帆林立;晚上,漁火點點,歌聲陣陣”,人送綽號“小武漢”。這條件,造就了發達的渡口,而這其中的“周家渡口”就像“焦記作坊”一樣,成了一代地標,後來更成了這一區域的名字。

而無論“朱衣白麪懿王孫,好去淮陽事相君”,還是“陳州亦是天朝地,好爲瘡痍雨露覃”,陳州、淮陽這名字都只能讓人懷念了。

焦作和周口,這倆名字,可以說都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但真的很土。

03

平頂山和三門峽

說到土,平頂山和三門峽這哥倆真是半斤八兩。

先說平頂山,名字來歷太隨意了,就是下圖的這座山。

就這土丘?能代表平頂山?當然不能,名士纔是真正的“帶鹽”者!

熟悉《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當時有個“西點軍校”——三國時代80%的謀士,要麼是“潁川名士”,要麼跟“潁川名士”有關。比如:郭嘉、荀彧、荀攸、陳羣、徐庶、淳于瓊、鍾會、鍾繇……都是潁川出品。那最出名的臥龍、鳳雛呢?嘿,他們的推薦人司馬徽,也是潁川人。

而所謂潁川,正是今天的平頂山禹州市。名士輩出的潁川,之所以衰落,其實也和一個潁川人有關,他就是司馬懿:在高平陵兵變之後,爲了最終取代曹魏,司馬家對潁川豪族瘋狂打壓,或殺或貶,潁川自此衰落。

昔日的名士搖籃,今天的土丘之城,這一把辛酸淚……

再看三門峽,這地名跟三門峽水電站直接掛鉤。正是1957年興修的三門峽水電站,成了後來整個三門峽市的名字來源。聽名字,這地方好像是個新城。

但,如果你知道澠池、陝州都是它的屬地,就會知道它的歷史有多長。著名的秦趙澠池之會,慘烈的宋金陝州大戰都發生在這裏。此外崤山、函谷關也在三門峽,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山東諸侯”,這座山正是位於三門峽的崤山。

相信您也品出來了,無論澠池、陝州,還是崤山、函谷關、靈寶,論歷史底蘊,都比三門峽要厚重很多。

04

商丘、濮陽、漯河、淇縣

去過商丘的朋友,一定對“商”字市標記憶深刻,好像商丘這名字還不錯,既能主打“商”文化,也有利於發展“商”業,這名字還可以。

嘿,那是因爲你不知道曾經商丘的名字有多霸氣——應天

商丘在宋朝的地位如日中天,因爲趙匡胤的封地宋州就在商丘一帶。所以,趙匡胤稱帝之後,作爲“龍興之地”的宋州,地位直線躥升,在當時與開封、洛陽、北京,並列爲“北宋四京”,名字就叫“南京應天府”(這個名字如今的江蘇南京市也曾使用過)!

作爲“北宋四京”之一,南京應天府的繁華,不在東西兩京之下,可是隨着靖康之變,趙宋南渡,中原陷入兵火之中,屢遭塗炭的南京應天府,至此衰敗。

而它重新崛起之時,已經換了一個名字——商丘。所謂商丘,就是商朝的廢丘,這名字與應天比,那真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濮陽、漯河,都是以當地的河流命名。

濮陽,以流經當地的濮水命名,聽起來也還可以,可如果告訴你,它的曾用名是澶州,也就是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所在地,您會不會覺得歷史感強了很多!

漯河在歷史上的稱謂有:隱陽城、召陵、殷城等。

而“漯河”這名字,是因本地的螺灣河鎮而得名。所以,漯河,其實原本是“螺河”,後來才改成了“漯河”。

螺灣河鎮的崛起則是因爲京漢鐵路在此修建車站,導致這裏由一個邊區小鎮逆襲成爲區域中心。

以河命名是中國的傳統習慣,只是現用名和曾用名一比,總讓人覺得相形見絀。

類似的還有鶴壁的淇縣,它的原名是“朝歌”,也就是《封神演義》中,大商王朝的國都。無論是“朝歌夕舞”、“朝歌夜弦”,還是“(山海經)有朝歌之山”,“朝歌”這名字都帶着仙氣。

與之相比,以淇河命名的淇縣,這名字可真是“純土鱉”。

作爲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河南,這裏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育人無數,曾經是中國當之無愧的中心,文化底蘊也沒得說——“一部河南史,半部華夏史”

可同時,由於這裏缺乏天然的地理屏障,也是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一旦羣雄並起,又誰都想逐鹿中原。

它曾經的區位優勢,又成了它屢遭兵火的劣勢。

從汝南、懷州、應天、潁川等意氣風發的名字,到如今土掉渣的駐馬店、焦作、商丘、平頂山……表面看是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實際上,背後掩蓋的是中原文明的興衰榮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