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深圳举行了城市轨道交通12、13号线PPP项目签约仪式。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深圳市轨道办主任李福民,市发改委、市司法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深铁、港铁两家公司牵头的联合体代表,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据悉,本次签约的12、13号线PPP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车辆、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机电设备及铺轨工程。

通过公开招标,深圳地铁与中国电建联合体中标12号线PPP项目,港铁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与中铁电气化局联合体中标13号线PPP项目,两个联合体将分别与政府出资人代表出资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资产更新及追加投资等业务的全过程管理。

地铁12号线

地铁12号线线路起自左炮台站,终至海上田园东站,线路全长约40.54km。全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共设站33座,其中换乘站18座。

地铁13号线

地铁13号线路起自深圳湾口岸,止于上屋北站。线路全长22.4公里,16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线,线路两端均预留延伸条件。沿线设内湖全地下停车场,出入线与后海站接轨。

什么是PPP模式?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中公益性项目的运作。

12、13号线PPP项目是继深圳轨道交通在BOT、“轨道+物业”投融资模式之后的又一创新探索,也是深圳市政府在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践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专业化社会资本在大型基建项目上的首批尝试。它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服务领域,是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图源:深圳地铁)

采用PPP模式有何意义?

首先是助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有利于政府从繁重的轨道建设运营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为管理者,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同时,还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目前,深圳在建轨道线路总长度约292公里,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远期更是规划了超过11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仍需投资60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巨大。通过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当期投资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引入社会资本及优质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专业分工优势,为深圳轨道交通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深铁董事长辛杰认为,采用PPP投融资模式,将有助于深圳构建市场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为市民乘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深圳市轨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积极引进境内外优质社会资本及优质运营商参与线路投资、建设及运营,能有效保障深圳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时隔11年 港铁再次拿下深圳轨道线路

深圳要进行现代化、国际化的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是一个重要指标。

2009年,深圳把地铁4号线交予港铁公司附属企业港铁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营运,破天荒地引进一条“鲶鱼”,希望打破固化生态,激活竞争因子。

(图源:港铁深圳)

港铁拥有设计、规划、建设,以及维修和运营铁路项目的多年经验,建立了独有的全球运营标准体系。除了植根香港,港铁已将铁路服务引进到了北京、深圳、杭州、澳门,以及英国、瑞典及澳大利亚的多个城市,在香港以外运作的铁路项目总长度已达到2362公里。

十年间,港铁(深圳)把轨道+社区、完善安全、质量和资产管理体系、大小交路套跑和高峰客流管理等举措带到深圳,促进了深圳轨道交通的快速提升,还把颇具特色的“黄昏茶叙”、“透明列车”等活动搬到深圳,由管理层下线与乘客“对对碰”,倾听市民心声、改善提升服务。

截止2019年,港铁(深圳)运营的4号线累计运送旅客量已经超过12亿人次。这条南北向贯穿深圳中部发展轴的线路,一头连着深港边界的福田口岸,不仅在物理概念上实现了深港两城轨道交通更紧密的关联,也在轨交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实现了共同进步。

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目前正推动高铁、城际铁路、地铁“三铁”齐发,加快构建更加紧密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以连接深圳湾口岸的13号线为新起点,深港双城轨道交通合作将迈上新台阶。 在今天的签约仪式上,港铁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承诺:“将把港铁投融资经验、一流的铁路服务以及运营地铁四十余年的宝贵经验带给13号线,为更多深圳市民提供安全、可靠及高素质的铁路服务。” 我们期待,“港思维”加上“深智慧”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进一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为深港合作和居民往来带来更多便利。 记者 / 刘达奇 何王子彧编辑 / 潘纯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