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山口成爲全城人最關心的地方。

據悉《廣州市軌道交通十號線署前路站項目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方案》徵求意見稿裏提到需要對署前路、廟前直街臨街建築進行拆除,建起十號線署前路站。

正是這徵收方案引起軒然大波,衆多網友紛紛發表自己的反對意見:

也有很多不甚在意的網友,覺得街坊們就是反應過激。

那麼東山,於廣州、廣州人而言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又爲何一個拆遷事件會搞到全城緊張呢?

東山口拆遷爲何引發衆怒?

之前我們在講粵語口音的時候提到了“城內音”和“城外音”(點擊查看文章),大家都瞭解過廣州城外近郊的地方正是東山。

▲民初,廣州城的大東門下人來人往,圖源水印

最早,“東山”這個名字來源於明朝太監韋眷在這一帶修建的“永泰寺”。這個寺廟在清朝重修後,便被改成“東山廟”。而廣州人習慣將丘陵稱爲“崗”,把“主崗”稱爲“山”,所以這個寺廟附近連片起伏的地區成爲“東山”。一開始東山的區域並不大,只有廣州城東郊一小部分,就是今署前路--東山口--龜崗一帶。

▲圖源《記憶東山:老洋樓裏的人和事》

最早開發這片區域的是外國傳教士們。在1903年左右,美國浸信會購地修建了培道女學堂(現7中前身)和兩廣浸信會神道學堂。不久他們又在附近建起了恤孤院、培道男學堂(現培正中學前身)和浸信會禮堂。

▲培道男學堂(現培正中學前身) 圖源《記憶東山:老洋樓裏的人和事》

▲建於1908年的培道女校舍,圖源水印

第一批在這個“荒無人煙”的亂葬崗定居的人們,不斷修建學校、醫院和教會等等公共建築,這個社區逐漸完善。

▲醫院和禮堂,圖源《記憶東山:老洋樓裏的人和事》

廣九鐵路開通後,這一帶逐漸熱鬧起來,東山口這個名字也是因爲在鐵路的閘口而得名。

▲現今的鐵路文化宮 圖源《記憶東山:老洋樓裏的人和事》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一批歸國華僑返鄉尋找發展新方向,正是看中了這便利的廣九鐵路和相近的文化氛圍,選擇在這投資聚居。

大家熟知的,梅彩遒所建的“彩園”,前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創辦人簡琴石的“簡園”和美國華僑馬灼文的“逵園”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建起。

▲逵園和春園,圖源水印

成批的西式小洋樓拔地而起,而它們的主人更是留過洋、接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的風華一代。衆多軍政領導、地方官員、工商鉅子等有錢有勢的人跟隨其後,聚居在這裏。也正是如此,廣州有了“東山少爺、西關小姐”的說法。

▲20世紀30年代的東山鳥瞰圖 圖源《記憶東山:老洋樓裏的人和事》

這個地方不僅在現在是教育強區,在民國就已經是有名的“學區房”社區,湧現了衆多人才,像是廖仲愷之子廖承志、著名作曲家馬思聰、電影皇后胡蝶、知名小說家白先勇等而這些傑出青年們不斷在廣州、乃至全國各個領域發揮影響力,引領未來發展。

▲胡蝶和馬思聰,圖源網絡

東山人和西關人不僅身份地位有差異,衣食住行更是差異頗多。

東山人的習慣是在中西文化融合後產生的新式習俗,不僅衣着上不同,男人喜歡穿襯衫西褲皮鞋、女人喜歡連衣裙西式外套,而且喜歡喫麥片面包,不上茶樓,東山口一度沒有茶樓;家家戶戶會喝咖啡但不常喝,主要是爲了招待客人;他們也從不看大戲,更青睞音樂沙龍聽古典音樂,而且家裏都會安排孩子學習鋼琴或小提琴。

1931年,廣州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這個名字也經歷多次的改變,“東山區”在1960年正式設立,又在2005年撤銷併入越秀。

▲上世紀20年代東山,圖源網絡

東山的地位高,不僅僅是因爲它的小資氣息、名流輩出,更是因爲它是廣州的英雄區

上世紀20年代,東山是大革命搖籃,農講所、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廣東區委北伐誓師的大會場都在這片土地上。毛澤東、孫中山、陳獨秀、劉少奇等革命志士都曾在這裏拋頭顱、灑熱血。

▲圖源網絡

東山作爲廣州的唯二代表之一,是廣州人與世界文明接軌、與現代文化融合的一大展現,象徵着包容、先進的文化內核,與西關市井熱鬧不同的、另一面的廣州。

拆遷東山口,不僅僅在把民國的廣州建築拆除,還把衆多華僑的根、東山學子的集體記憶統統卸掉,更是在破壞二分之一的廣州靈魂。

關於署前路地鐵站拆遷的疑問

一開始,這個事情會掀起軒然大波是因爲,很多人被某些自媒體或信息誤導了,認爲是整片東山,包括汽車站、龜崗大馬路、均益路、廟前西的建築也一併拆掉。很多網友在評論區裏、微博裏的發言明顯是誤會了。

▲文字表達不清晰、文圖不相匹配很容易造成誤解

實際上,要拆除的範圍是這裏:

▲藍色×的建築纔是被拆除的建築(點擊查看大圖)

拆遷實地考察圖 (從紀念館--廟前直街--寺貝通津路線)

▲百度地圖對應建築(點擊查看大圖)

我們到拆遷的地方實地考察後發現主要都是自建樓(商鋪、居民樓),是沒有入侵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也就是大家擔心的東山獨具特色的紅磚洋樓不在這個拆遷範圍內。

▲龜崗大馬路左右兩側統統不拆,斜對面的東百也不拆

▲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圖源網絡

當然也有觀點認爲,這片區存在沒有被納入保護的遺孤民國建築。我們去詢問了不同的專家,關於這裏是否有民國建築存在不同看法越秀歷史研究學者認爲有,但民俗專家認爲沒有。

此外,我們也需要知道爲什麼非要在這裏建地鐵線路,畢竟這裏已經有兩條地鐵線經過。

我們諮詢到一些對交通方面有研究的朋友,他們是這樣認爲的:

首先大家要了解10號線是打算怎樣經過署前路的。它的上一個站是寺右新馬路,後一個站是東湖,站臺計劃設在廟前直街北面建築下。

▲圖源鳳凰網

1.如果車站北移到越秀圖書館那裏(再北是鐵路文化宮和一號線),車站將侵入“核心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區”,有古樹;此外,前後隧道將毫無避免大量下穿包括文保建築(培道中學建築)、學校(七中)和大量民居。

▲圖源水印

2.如果10號線直接不設這個站,東湖和寺右新馬路之間有將近3公里(42分鐘)的步行路程。

3.沒有這個站,同時你想換乘10號線,要麼去東湖站(通過6號線),要麼去體育西路(通過1號線)。6號線那個站臺有多短大家是知道的,不是高峯期都會塞滿人,高峯期更是長時間限流入站。1/3號線的體育西有多可怕,不用說了吧,全國之最。

如果按照交通方面的考慮,10號線的署前路站並非可有可無。

廣州街坊急切反對拆遷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畢竟過往誤拆、強拆文物的事件歷歷在目,而東山片區對廣州人又如此重要,大家猶如驚弓之鳥也是必然的。

▲兩輛挖掘機在拆除民國建築金陵臺 黎旭陽攝(人民視覺)

更重要的是,相關政府部門應該說明相應的拆遷情況,如果確實不涉及保護建築的拆遷,那就應該及時澄清,不該任由其發酵。還有裝修剛夠1年的越秀圖書館,現在又再面臨整樓拆除,是否造成了浪費,是否各部門之間協調、規劃不到位,後續重建的計劃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沒有說清楚。

只說怎麼建地鐵卻不解釋爲什麼這樣建,市民們怎會知道,又怎能不質疑呢。

各位自己友,

你們對署前路地鐵口拆遷事件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