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手機等電子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二手手機回收平臺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一部分用戶開始接受通過二手手機平臺,以更優惠的價格體驗新機,也有一部分用戶會選擇將自己閒置的手機通過二手手機平臺賣出去,以減輕自己換新機的經濟壓力。

那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賣出自己的二手手機將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作爲電子產品回收平臺, “愛回收”也推出諸如“舊機加價券”、“換機補貼”等福利吸引用戶,這些政策看似惠民,實際上套路滿滿。

套路一:惡意壓價,回收價抵不過運費

今年3月,有消費者曬出自己在愛回收上的訂單。一臺外觀成色尚可、屏幕顯示正常的小米6手機,在愛回收的初步估值爲450元,然而當正式回收後,愛回收質檢後給出的金額僅爲兩塊錢。

兩元的回收價引得網友紛紛吐槽“快遞費都不止2塊吧”。還有網友調侃稱“5塊我收了”。實際上,這樣的投訴並非孤例,因惡意壓價、甚至惡意破壞產品壓價等行爲,愛回收已飽受詬病,頻繁遭到消費者的投訴。

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投訴稱,自己在京東以舊換新購買了華爲P40,但當其iPhone8plus被收走後,原定1800元的回收價格,卻被愛回收以“開機異常”等問題壓價至“2元”。而當該消費者與愛回收協商取回手機後,發現愛回收在其未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拆機檢測,手機電池已受損,並且尾插頻繁失靈。

在閒魚APP上搜索“二手iPhone8”可以看到,同款機型平均售價均在千元以上,與愛回收給出的“2元”評估價格相差數百倍。

無獨有偶,另有消費者投訴稱,估價1100元左右的蘋果手機寄往愛回收後也被檢測出“無法開機”,被給出“2元”的回收價。而經該消費者去尋求蘋果官方檢測得知,手機無法顯示的原因系“愛回收拆機裝回連接有問題”。

實際上,愛回收因線上、線下估值差距大被投訴已不是個例。“鏡頭落灰按鏡頭進水估價”、“回收後告知機器損壞”等關於愛回收惡意壓價的投訴並不鮮見。對此,有網友稱愛回收給的實際回收價格只有估價的十四分之一,並表示“不會再選擇愛回收”。

套路二:霸王條款,“專業質檢”不專業

而除了惡意壓價外,在投訴平臺和社交平臺上,關於愛回收旗下3C交易平臺拍機堂“貨不對板”、“以次充好”的投訴也比比皆是。

網友@埃米納姆S在黑貓投訴反映稱,其在愛回收的拍機堂競標得一臺華碩rog phone2代手機,收到貨檢測後發現機器存自動關機現象,想要申請退貨卻被平臺以各種理由拒絕。

來源:黑貓投訴

類似遭遇的人還有不少。有網友在微博上投訴,稱其在自拍機堂處購買的平臺檢測等級爲B級以上的數十臺手機中,有27臺機器存在“拍照水印”、“電池股包”、“屏幕壓傷”等問題,質疑平臺的驗機報告與實物不符。

來源:新浪微博

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銘律師曾表示,驗機報告與實物描述不符,涉嫌造假行爲已構成欺詐消費者,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從側面來看,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均對愛回收標榜的“專業質檢”存在質疑。平臺相關環節操作的不透明、缺乏對檢驗系統構建的有力支撐,在“自說自話”的估值體系下,其“質檢報告”或難以令人認同,只能成爲“一紙空文”。

不僅如此,愛回收的交易過程也曾被媒體曝光暗藏“陷阱”。據北京商報報道,朱女士因對愛回收給出的實際估價不滿,想“拒絕交易”,卻無法在頁面中直接找到終止交易的選項,被迫只能選擇“確認成交”。

在黑貓投訴平臺和社交平臺上,針對愛回收等平臺“霸王條款”、“惡意壓價”等聲討屢見不鮮。顯而易見,若平臺放任“惡意壓價”、“霸王條款”等引發消費者“差評”的行爲,容易導致消費者對平臺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引發用戶對二手交易市場的“信任危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