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當時免疫治療藥物還未在國內上市。有一天門診,一個肺癌病人來開單複查,這個病人曾經參與一項免疫治療藥物(SHR-1210)的臨牀試驗,剛剛結束兩個月,可能覺得我比較和藹可親,他便打開了話匣子,描述自己入組試驗時的慘狀,並打開手機把之前拍的照片拿給我看,只見他臉上、頭皮裏、背上、胳膊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血管瘤”,有的在往外滲血,看起來蠻恐怖的。由於這種嚴重的皮膚反應,病人自己要求退出了試驗。

今天就講一下免疫治療藥物的其中一個皮膚毒性—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

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主要發生在人體的體表皮膚,大多見於頭面部和軀幹部,按形態可分爲“紅痣型”、“珍珠型”、“桑椹型”、“斑片型”和“瘤樣型”5 種類型, 以“紅痣型”和“珍珠型”最爲多見。在同一患者身上,可以見到多種形態同時存在。

大多數患者的反應性皮膚血管增生症在首次用藥後第一個週期內出現,佔73%左右,隨着用藥頻次的增加,結節可增大、增多,範圍逐漸擴大。部分病人用藥期間反應性皮膚血管增生症自行消退,也可能在用藥期間持續存在,但是停藥後1~2個月自行萎縮、消退或壞死脫落。

在目前上市的所有免疫治療藥物中,國產免疫藥物卡瑞利珠單抗的這種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甚至高達80%,但絕大多數是G1級(單個或多個結節,最大徑<1cm)。由於這種體表的不良反應對視覺衝擊較大,不少病人爲此對這個藥望而卻步。

在前期的臨牀試驗中發現,卡瑞利珠單抗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貝伐珠單抗、安羅替尼、阿帕替尼)之後,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的發生率明顯下降。認爲是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阻斷VEGF-VEGFR信號通路,抑制新生血管內皮細胞,導致毛細血管的密度降低。

部分研究認爲,皮膚毒性預示着PD-1抑制劑可能有效。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的發生是否與療效有關?2019年的世界肺癌大會(WCLC)上,周彩存教授公佈了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對比單純化療一線治療驅動基因陰性的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III期臨牀試驗。結果顯示,有反應性皮膚血管增生症的肺癌患者無論在客觀緩解率還是中位無進展生存均高於沒有發生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的患者。並認爲,這種皮膚反應可以作爲預測卡瑞利珠單抗的臨牀生物標記。

關於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的治療,對於1級和2級,可以繼續使用免疫治療藥物,針對出血,外用止血藥物,並預防感染。較大且出血的結節,可以考慮激光或外科切除。3級(多個結節伴感染)時,考慮暫停用藥,並抗感染治療。

#百裏挑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