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亮劍》的朋友都對劇中的一些部隊番號有所瞭解,比如晉綏軍的358團,八路軍的新1團、新2團、獨立團,日軍的旅團、聯隊、大隊等。

其中李雲龍的獨立團是比較有意思的一級編制,對大多數觀衆來說,理解部隊番號多是從字面意義而言,那麼這個獨立團的理解自然就是獨立存在、獨立發展的特殊作戰團了。從這個角度去看,李雲龍部從大“掃蕩”後的幾百人發展到後來的7000多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在真實歷史上,八路軍的獨立團還真不是這個獨立存在、獨立發展的意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編制和存在的意義是不同的。

1937年,紅軍主力改編爲八路軍,所轄有3個師12個團的正規番號。但實際上八路軍編成時的團級部隊不是12個,而是16個團。前面12個都是有數字番號的,如685團、772團等,而其他4個團的性質則分爲三類。

其中120師、129師有教導團,這個顧名思義可以理解;八路軍總部有特務團,主要任務是保證首長機關安全,另有部分技術兵種;另外的1個團便是八路軍最早的獨立團——115師獨立團了。

115師獨立團是由紅1軍團紅1師改編的,其中紅1團改編爲1營、紅13團改編爲2營、紅3團改編爲3營。由於紅軍當時的編制大但兵力少,因此獨立團最初只有1500餘人,後來補充了200多名陝甘籍新戰士後,也才1700多人。

很顯然,115師獨立團是實打實的主力團,只不過國府給的編制有限,才以獨立團的形式編成。

該團奔赴抗日前線時,黃河邊上本有國軍設立的檢查站,嚴禁沒有編制的部隊渡河。楊成武的獨立團和686團混在一起才過了黃河,人數多了上千人,國軍檢查官焉能不知?但也沒有阻止。楊成武將軍回憶是,這位檢查官在不違背上峯命令的情況下,還是希望有更多部隊開上前線抗日。

這個情節在《亮劍》中也是有提到的,而該電視劇的很多情節其實在歷史上都有原型。

1937年平型關之戰時,獨立團在主戰場之外的腰站地區阻擊日軍;隨後獨立團又轉戰淶源、靈丘一帶,屢戰屢勝,當地青壯年踊躍參軍,到1937年10月底已經從1700多人發展到了7000多人。

因此按照八路軍總部命令,獨立團擴編爲了八路軍獨立第1師,轄第1團、第2團、第3團,另有特務營、騎兵連、通信連、炮兵連、工兵連,各地還組建了游擊隊。

這支部隊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成立時的主力,不過由於國民黨方面的反對,隨後獨立第1師改爲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兼第一支隊。需要指出的是晉察冀軍區當時的支隊是旅級,下屬的大隊爲團級;而在當時八路軍的其他部隊中支隊通常爲團級。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原本應有1000多人,大“掃蕩”後損失過半,便剩下了幾百人,而由這幾百人後來又發展到了7000多人。

很顯然,電視劇中對獨立團一開始實力的設定以及後來發展到7000多人的這個設定,是與115師獨立團在全面抗戰初期的發展相符的。

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亮劍》這部電視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有歷史原型。

比如開頭的蒼雲嶺突圍,歷史原型是卷峪溝之戰;反“掃蕩”中的辛莊戰鬥,原型是冀中的宋莊戰鬥;李家坡之戰的原型是關家堖戰鬥;伏擊日軍觀摩團的戰鬥原型是韓略村伏擊戰等等。

所以說,《亮劍》中獨立團的很多戰鬥以及發展概況其實是八路軍多支部隊經典戰鬥的縮影,而李雲龍這個指揮員身上也有不少八路軍指揮員的影子。

不過單單就獨立團這個編制來說,影視創作和真實歷史之間還有很大的不同。

從八路軍最早的獨立團——115師獨立團說起,該部是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的,而之所以採用獨立團是因爲國府對八路軍的番號限制。

而在八路軍開赴華北戰場作戰後出現的情況是,國軍主力紛紛向南潰敗,而只有八路軍在北上和東進。當時的日軍佔領華北大部後,便開始了燒殺搶掠,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參軍復仇的願望極其迫切。

國民黨軍早跑沒了,而八路軍卻在迎難而上,對日作戰的屢屢獲勝和對百姓的秋毫無犯更贏得了民心,因此八路軍的擴軍很順利。

但當時畢竟有着番號上的限制,因此新成立的部隊前綴也是五花八門,有叫獨立團的,有叫支隊的,有叫新編團的,還有叫補充團的。

不過這些混雜的單位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一開始這麼叫還行,可是部隊規模大了,叫什麼的都有,這就不合適了。

在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出現了3種團的番號,一類是數字番號團,如772團;一類是新編團,如新1團、新2團;一類是獨立團,其上級單位是386旅。

386旅是八路軍129師的主力部隊,最初轄771團和772團2個正規數字番號團,部隊發展後的386旅也沒有獨立團,但有補充團,其實性質是一樣的;除了補充團外,386旅倒是真有1個新1團。

129師部隊中有獨立團的是385旅,這個獨立團一開始是掛着129師獨立團的名頭,後來劃撥給了385旅,之後加上其他部隊,385旅一共有獨立第1團、第2團和第3團。

這些番號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到1940年時八路軍129師系統部隊整編,除385旅、386旅外,又整編了7個新編旅,每個旅平均轄3個團。而各團番號也進行了統一,除保留769團、771團、772團等老番號外,其餘新編團、獨立團全部授予數字番號。

如前文中提到的386旅新1團改番號爲16團、補充團改番號爲17團;385旅的3個獨立團中,第3團撤銷併入前2個團,番號分別改爲13團和14團;甚至129師特務團也改名爲了34團。

而在其他戰略區部隊中,類似的整編也在進行中。

如120師系統部隊在最初擴軍時,組建有平山獨立團、崞縣獨立團、侯馬獨立團等,後來以前兩個團爲主幹,各加入了侯馬獨立團的一部,改編出了新718團和719團。120師再後來擴軍的話則組建獨立旅,也直接轄番號團。

晉察冀軍區系統的部隊在1939年的整訓中即將原先比較複雜的部隊整編爲了數字番號團,除了晉察冀軍區直屬的教導團、騎兵團、特務團、冀中軍區直屬的教導團、特務團外,都是數字番號團,如一分區的1團、挺進軍的6團、冀中的24團等。

山東軍區部隊則整編出了教導旅的編制,下面也是轄數字番號團;此外還有部分獨立團,但這個獨立團與先前的含義已經不同了,多爲地方團隊。

陝甘寧留守部隊則多爲帶數字番號的警備團。

在電視劇《亮劍》所涉及的歷史背景下,八路軍的獨立團已經很少了,有也是非主力的地方部隊居多。而在129師系統內,很長時間內其實並沒有獨立團。

直到抗戰即將勝利時,八路軍以地方爲依託的獨立團纔多了起來。

而回到《亮劍》劇中,其實獨立團的定位是一個主力團。當時的主力團都承擔了機動部隊角色的定位,其實兵力的補充是有軍區、軍分區統籌的,並不像電視劇上所演的以及大部分觀衆所想的,可以自由發展。

八路軍部隊相對自由發展的狀態只有在全面抗戰初期纔出現過,隨後都是有組織、有計劃地編制和發展部隊。

所以說劇中的獨立團自己發展到7000多人,還有8個營編制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因爲在抗戰中後期,主力團的兵員和補給已經不是團隊自己可以隨意決策的了。由於對日作戰的殘酷,有部隊不滿編是常態,但超出幾倍的編制存在就不合理了。

同樣地,晉綏軍358團的5000兵員在歷史上也是不可能出現的,當時閻錫山部隊的編制大得驚人,一個師也才三四千人,358團這個團都相當於一個加強師了。

不過從電視劇的角度來看,一兩千人的部隊也不符合劇情發展的需要,因此這樣的安排和設計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實歷史上的部隊編制是怎樣,我們也該心裏有個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