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早期年間,由於歷年來戰事連綿,軍費消耗巨大,東三省地區經濟萎縮,市場蕭條,銅圓多被熔燬或大量外流日本等地,造成輔幣通貨緊缺。根據民國18年底財政部的調查報告,當時長春、哈爾濱與吉林市流通的十文與二十文銅元數目極少,遼寧省的大連與瀋陽只流通十文銅圓,數目也極少。因此報告稱,東三省是屬於“銅元極少流通”的地區。

東北當局爲了恢復經濟,便開始考慮發行銅製輔幣,並以此來抵制日本通貨的滲透。民國18年,張學良主持東三省財政金融會議,針對市面缺乏輔幣通貨的問題,於當年7月開制東三省一分銅圓直到民國19年7月,共發行1800萬枚。

經過這樣殘酷歷史洗劫的東北大地,能倖免遇難的東三省壹分銅幣自然不多。據介紹,東三省一分銅圓按背面紀值文字可分爲“大寫版”與“小寫版”,其中大寫版因在鑄造時的青天白日黨徽被珠圈環繞,又與“東三省”並列,被南京國民政府認爲寓意欠佳駁回重新刻模,因此屬於試鑄樣幣。而大寫版中還分爲大字和小字版別,但無論那一版數量均十分稀少,是中國銅圓中的頂級名珍之一。

此藏品爲中華民國十八年東三省大寫壹分銅幣,錢幣正面頂部鑄楷體“中華民國十八年”,底部鑄“東三省”,幣中心圈內“黨徽”,錢幣背面圖案是兩株交叉的梅花,中間爲貨幣價值“壹分”,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特。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鑄造量甚少。存世量極罕。故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