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大會上,阿里“小蠻驢”亮相。它是阿里第一款可大規模量產的物流機器人,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介紹,小蠻驢“蠻聰明、蠻能幹、蠻安全”。與此同時,阿里發佈了第一個機器人平臺,未來能像拼樂高一樣針對不同場景快速開發移動機器人。

阿里與機器人,看似不搭界的兩個詞,第一次被組合在一起。此前,阿里並未對外展現全面進軍機器人賽道的野心。值得注意的是,研發“小蠻驢”機器人的背後主體,是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

以電商爲主營業務的阿里,靠着自動駕駛技術,入局機器人賽道,意欲何爲?

蠻驢上路

同樣有個動物名,比起靠gif圖就讓科技圈高潮的“波士頓狗”,“小蠻驢”看起來似乎稍微樸素了點。阿里的這隻“驢”,不能翻山越嶺,不能徒手拉卡車,不會十八般雜耍,目前只會老老實實幹一件事——送快遞。甚至,小蠻驢造型更像“無人車”,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器人”。

不過,小蠻驢背後集成的技術,未必輸波士頓狗很多。

“小蠻驢仍然是機器人,只不過不是長着兩隻腳,而是長着四個輪子,剛好長得像輛車。”張建鋒接受採訪時強調,“本質上我們做了一個新的平臺,與各個產業進行融合,這個平臺利用了目前最好的自動駕駛技術和其他技術。”

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介紹,小蠻驢實現了達摩院最前沿的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雖然設置的速度不超過20公里每小時,但阿里小蠻驢投產應用的末端物流人機混合場景,從複雜度來說超越高速公路等結構化道路。

機器人真要上馬路了,安全性難免惹人關注。王剛提到,小蠻驢擁有類人決策智能,可在0.01秒內同時預判上百行人與車輛的意圖進行避障,需要急停時,0.1秒內機器人大腦能完成決策、規劃並下發控制指令。過去,類似demo產品路測時,面對太複雜的場景,經常傻掉“凍”在路中央。

小蠻驢對環境的感知能力,精細到了能識別路中央3釐米寬連接線、地面上不超過5公分高磚頭的地步。這些常被忽視的細節,是產品能從demo走向商用的關鍵性突破。此外,小蠻驢還配備了幾重冗餘的安全系統進行兜底,其中“小腦”可以在“大腦”之外關注被動安全,遠程駕駛系統可以在極特殊的情況下讓安全員接管機器人。總體上,99.9999%的情況下,小蠻驢無需人工干預。

相比波士頓狗,小蠻驢實現了一個重大突破:真正擁有了量產能力。

“小蠻驢很快將大規模量產,實現‘千’級別的出貨量,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到這個規模。”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資深算法專家陳俊波告訴虎嗅,小蠻驢很快將出現在日常場景中。

此前,小蠻驢已在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等封閉式園區運行了近3年。小蠻驢機身採用了菜鳥驛站的機櫃系統,用戶預約送件時間後,小蠻驢將在預約時間段內來到樓下。

隨着未來社區面向智能機器人進行改造或佈局,小蠻驢將可以上電梯,直接將快遞送至用戶手中。

必然的冒險

“社會有需求,場景有需要,技術有積累。”解釋爲什麼做物流機器人時,王剛概括道。

事實上,對阿里來說,從物流場景切入、結合自動駕駛技術、一步步進軍機器人賽道,這條看似擰巴的路線,幾乎是基因決定的必然路徑。

阿里巴巴2021財年Q2財報顯示,核心商業仍是阿里最重要的營收支柱。以阿里云爲代表的高科技業務單元,成爲帶動第二增長曲線的飛輪。整體看阿里經濟體,平均每天賺4.5億元的核心商業“現金牛”,仍在“一拖多”養活其他業務。

從營收佔比來看,近幾年,核心商業對阿里的重要性在上升,而這些板塊背後都有看不見的技術引擎在支撐、帶動,比如個性化推薦算法之於手淘。

由電商、批發、菜鳥、本地生活四大板塊組成的核心商業,是阿里絕不會退讓的戰場。這四大業務全都離不開物流配送場景,而標準化程度與效率雙低的末端物流,向來是其中成本最高的環節。

2018年,阿里成立自動駕駛實驗室,主攻最前沿的自動駕駛技術,搞算法出身的達摩院科學家、MITTR35人才王剛坐鎮。結果,從基礎技術能力出發,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首先選擇了最接地氣的末端物流場景。其中一項重要工程,是做出真正可量產的物流機器人。穩定表現、降低成本是實現量產的關鍵,但也是世界難題。

據瞭解,小蠻驢製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主要源自三個環節的技術創新:

一是改進了包含激光雷達等昂貴傳感器在內的感知體系,比如,達摩院自研的感知算法,實現了對低線束激光雷達的高線束模擬;

二是自研嵌入式計算平臺,定製了高性能、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計算單元;

三是深度定製了包括運動底盤在內的硬件設備,實現了軟硬件高度一體化。

從對外傳遞的信息來看,阿里對機器人業務的規劃,與過去砸重金投入雲計算、AI等高科技業務時的清晰打法一致:

一是對內支持核心業務。目前菜鳥是小蠻驢最大的客戶,可以想象,餓了麼、天貓超市、盒馬鮮生等本地生活業務未來很可能也會派小蠻驢上崗。

二是對外創造新業務。通過軟硬件一體化機器人平臺,阿里可以基於小蠻驢中應用的通用技術和能力模塊,快速做出其他種類的機器人,比如用於救火救災、防疫消殺、機場服務、景區導覽、安全巡防等場景。

戰局後半場

除了受到內部業務需求驅使,外部環境趨勢也讓阿里造機器人的進度不得不加速。

在本次雲棲大會發布現場,張建鋒判斷,“不久的將來,中國每天將產生10億個配送訂單。”如今,中國每天產生的包裹數量約爲2億單。陡增的需求,一方面來自電商業務的持續增長,一方面也來自本地生活需求的爆發。

但在供給側,自2012年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連續8年下降,到2018年跌破了9億。勞動力供需失衡,已成爲遏住製造業、服務業發展的關鍵瓶頸。

對阿里這樣以電商和本地生活業務爲生命線的公司,如何在人力沒有大規模增長的前提下,將配送效率提升5倍以上,成爲懸在頭頂的難題。最後3公里的競爭,除了搶人,造機器人也成必選項。

靠互聯網起家的公司,本不懂製造業。但近幾年,隨着計算機視覺、5G、自動駕駛、機器學習等技術逐漸成熟,原本以四大家族等傳統制造業廠商爲主導者的機器人行業變天了。擁有算法和人才優勢的科技新貴們有了切入口,Google在2013年一口氣收購了9家機器人公司,Facebook在2018年開始研究六足機器人,但如果論意願和能力,最渴望早日推動變革發生的,可能是亞馬遜和阿里這類不僅擁有算法,而且擁有剛需場景的電商巨頭。

在亞馬遜和阿里正部署的自動化物流系統中,已經包含了輪式機器人、機械臂、3D相機、交叉分揀帶、AGV等硬件層,也包含了感知算法、智能規劃、決策大腦、控制系統等軟件層。

機器人行業迎百年變革,進入戰局下半場,對智能軟硬件能力的樂高式組裝,可能將是科技巨頭顛覆行業的方式。

“以時間換規模,以規模換技術。”接受採訪時,王剛言語中透着對變局的興奮。在他看來,較行業領先一個週期實現規模化落地,是阿里小蠻驢以最快速度迭代,從而進一步搶佔技術高地的關鍵所在。很多人還在質疑,機器人送快遞是僞場景嗎?王剛並不在意,至少,小蠻驢馬上要大批量上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