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法#概括瞭解了美國娛樂行業與娛樂法的發展歷程後,正式進入我們此次研究的主題:中國的娛樂產業目前發展如何,中國娛樂法應怎樣落地。中國的娛樂產業發展至今,日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趨勢。隨着互聯網經濟、大數據、Web 2.0、網絡社交媒體等新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娛樂產業如虎添翼,必然會更上臺階。隨着5G技術全覆蓋,中國也迎來全民娛樂的時代。短視頻平臺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觸碰娛樂產業,越來越多的明星也不再是單純的演藝身份,而是蓄勢待發、瞄準時機進行投資,這也反映了我國當前娛樂行業的繁榮多彩。自然,這樣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國在娛樂行業方面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路程,同時當前的發展也依然存在着很多問題。

一、中國娛樂產業的發展歷程

就廣義上的娛樂產業而言,我國的娛樂業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休閒娛樂誕生之時,林語堂曾說:“中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悠閒者。”

古代全民參與的娛樂活動以民俗節日及祭祀慶會爲典型代表,在這種全民娛樂的氛圍中,人們爲自己營造了一種超脫現實的精神世界,打造一種貌似自由、開放的社會秩序。隨着歷史的發展,這種全民參與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包括後來各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和曲藝等,如越劇、崑曲。我國的娛樂活動在歷史長河中呈現出“趨向於世俗性、歡娛性,更多追尚直接的感受上的歡陝,並更多地呈現爲羣體式的行爲”的特徵。

雖然我國很早就出現了涉及大衆的精神娛樂活動,但是現代娛樂產業卻在我國興起較晚,屬於我國國民經濟的新興產業。我國大陸娛樂產業的發展受到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娛樂產業的深刻影響,當時香港娛樂圈已然具備市場化要素,演藝經紀公司已然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隨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來自國外、港澳臺地區的娛樂產品流入中國內地,促進了大陸地區娛樂圈的形成。

中國大陸地區的娛樂圈則逐漸發展於八十年代後期,“學院派和政府背景是大陸娛樂業的濃厚特點。”同時,消費主義的興起也影響到了中國主流文化的地位。到了1992年市場經濟建立之後,經濟、物質享受則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在影視藝術與新聞傳媒領域,對現實與理想的深度闡釋和堅守被對身體與慾望的快樂追逐和索求所取代。”這爲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在一種“注意力經濟”的指揮下,在缺乏批判性思維、追求享樂主義的生活環境下,電視娛樂節目迅速發展,電視媒體成爲我國現代娛樂產業快速發展的推手,在進一步爲我國內地的娛樂產業提供豐富內容的同時,也滋生了過度娛樂的產業發展趨勢,促使了2011年“限娛令”的出臺,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二、中國娛樂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2009年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後,“大陸本土娛樂業迎來高速發展期”,此後該計劃與 2016 年出臺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一道,共同推動我國娛樂產業,特別是電影產業的發展,對我國電影票房多年位於世界前列的成績功不可沒。在娛樂產業的繁榮發展下,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也躋身娛樂產業,打造自己的影視文化公司和網絡影視文化平臺。

在法律法規、政策、市場需求的帶動下,中國娛樂產業的發展日漸呈現出多元化、多形式、多平臺等特徵,電視節目、電影、短視頻等等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人們對娛樂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再滿足於單一的娛樂形式,更加追求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的娛樂節目。

以我國電視節目爲例,我國電視節目經歷了從表淺模仿、量性積澱,再到質性創新三個發展階段,現在,簡單、甚至高級的模仿借鑑已經無法滿足觀衆對電視節目的需要。市場競爭以及收視率的及時統計等驅動因素促使電視節目的質量越來越高,風格特色也越來越多樣化,以《嚮往的生活》、《朋友請聽好》爲代表的“慢綜藝”逐漸進入到觀衆的視野並受到觀衆的追捧。

不僅如此,從《超級女聲》到《青春有你》、《創造101》,電視節目越來越注重社會公衆對節目的參與與選手的包裝宣傳:不僅專家評審開始結合大衆評審,並逐漸給予大衆評審越來越高的地位,而且更加註重結合現代新媒體形式,如微博、短視頻平臺等對選手進行造勢,而在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造型設計、舞臺設計等,以更加創新、多元的方式吸引觀衆。

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視點播、回看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我國娛樂產業的節目模式、收視統計方式、市場調查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由於“點播”、“回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單純的實時統計已經無法完全反映出節目的播出效果。因此,現代娛樂媒體還需要對“時移收視率”進行統計,調查非直播收視給節目創造的價值,時移收視率與實時收視率一道,共同反映某節目的市場歡迎率,成爲娛樂產業估值的重要工具。

此外,大數據時代已然到來,各娛樂媒體需充分利用大數據來分析受衆偏好以及平臺的節目效應。這不僅包括對節目本身的數據統計,還可以對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對節目的話題討論度、節目口碑等應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爲廣告投放、節目調整等方面提供堅實的信息基礎。數據分析行業還可以進行數據融合,結合節目目標觀衆與用戶的消費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實際購買者的電視收視偏好,以優化廣告宣傳策劃、加強節目廣告的定點投放。

三、我國娛樂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娛樂產業發展呈現繁榮多姿的態勢,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着法制不健全、泛娛樂化等問題。

由於我國現代娛樂產業起步較晚,對其的法律規制也多是在問題出現後,政府通過部門規章、其他規範性文件等方式對其進行管理,國家層面的立法較少。這種情況導致娛樂產業整體上的立法層級比較低,《電影法》、《廣播電視法》等法律仍然屬於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等較低的立法層次上,“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規範還未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確定”。我國目前還缺乏一部體系完整的娛樂基本法進行總體規範。部分領域也還存在着“立法盲點”,造成無法可依的現象。

以知識產權(IP)爲例,知識產權是娛樂產業中的核心資產,一個打造精良的知識產權蘊含可觀且長期的商業價值,且有利於降低觀衆羣體的培養成本,例如《指環王》、《變形金剛》、《九層妖塔》等這些都屬於大IP創作。“影視業的運轉和發展實際上就是圍繞 IP 的授權、開發及衍生而構建的商業模式”。但是在IP改編過程中卻存在着許多問題。比如,很多大 IP 已經被騰訊、百度等公司的網絡文學平臺所霸佔,即使作者也無法根據自己的意願控制自己的IP,更無法控制其最終流向。甚至,還有很多公司惡意囤積、炒作IP,給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利於爲我國打造一個有利於培養優秀編劇的娛樂環境。上述問題在我國的娛樂法規制方面還存在着欠缺。此外,我國娛樂產業還存在着過度追求刺激、故意製造節目衝突、媚俗傾向等過度娛樂問題,這些也都需要法律的規制與引領。

此外,由於網絡的虛擬性以及網絡暱稱帶來的言論匿名化,網絡社會出現了一系列不文明的現象,公衆以匿名爲僞裝在社交媒體等平臺肆意謾罵、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違法發佈不良信息,這些行爲不僅違反公序良俗,甚至觸及了法律底線。但是,除了一些嚴重的侵權行爲外,普通受害人卻很難收集足夠的證據以證明對方的身份以及自身權益受到損害的事實,這些都不利於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亟需法律對網絡社會匿名化等現象予以規制。

我國的娛樂產業自誕生以來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形式也越來越多樣,考慮到新時代播放技術、大數據等科技的發展,我國娛樂產業也必定會再登新高。自然,任何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也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法律規制也不夠完善。但是,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纔可以更好地爲國家娛樂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文娟:《娛樂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之路》,載《中國城鄉金融報》,2012年10月24日,第A04版。

[2]楊狀振:《場域與視角 :電視娛樂化浪潮的多維解讀與批判》,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3]梁欽:《淺觀娛樂法在歐美的發展與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載《法制博覽》,2014年第9期。

[4]劉承韙:《中國影視娛樂法論綱》,載《法學雜誌》,2016年第12期。

[5]李紅雨:《關於休閒、休閒學以及中國古代休閒娛樂史》,載《博覽羣書》,2014年第3期。

[6]黎莉、武開男:《淺析我國文化產業立法現狀》,載《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10期。

[7]王永浩:《關於加強我國文化立法工作的思考》,載《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6期。戶電視收視

[8]趙永輝:《從法律和文化的視角 試談我國的文化法建設和再完善》,載《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5期。

[9]周亮:《文化產業立法問題初探》,載《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年第15卷第4期。】

[10]張曉玲:《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載《情報雜誌》,2007年,第1期。

[11]許亞慶、李娜、孟令軍:《我國文化產業保護法律問題研究》,載《學理論》,2014年第6期。的電視收視服務精確消費行爲數據以精確定位廣告目標。該研究結合了電視收視調查樣本與消費者樣本,使用先進的數據融合方法發現實際購買者的電視收視偏好,以此幫助客戶優化媒介計劃。

CSM的此項新服務將爲廣告主,媒體業主,以及相關媒介策劃從業者提供關鍵的戰略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