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寶媽羣裏,看到一位媽媽曬孩子的照片,照片上是孩子的小手:傷痕累累的手指,指甲也是豁子,皮膚也是口子,看上去令人心疼。

圖片下面,寶媽隨即問道:孩子總是把手指摳成這樣,是缺什麼微量元素嗎?

我心中爲之一動,回覆了一句:考慮孩子是個內心敏感的寶寶,性格內向,平時有焦慮的表現。

然後不到一分鐘,這位媽媽就和我私信起來。她說,孩子的確像我說的那樣,內向、膽小、敏感,之前沒覺得這是很大的問題,希望我能多說點。

我說,大部分寶媽遇到孩子摳手指這種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缺微量元素”,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缺乏微量元素身體會有一些明顯症狀,比如睡眠不安、白天易煩躁、雞胸、O型腿、貧血、發育遲緩、指甲灰白、厭食、體重不增等,但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而孩子喜歡摳手指,一般都有發育行爲和心理異常,類似“吮拇指癖”和“咬指甲癖”,摳手指也是一種兒童異常行爲。

從心理學上說,摳手指也是一種釋放自己的攻擊性行爲。當孩子在外界感到焦慮或有壓力時,就需要找一個點來“使勁”,用來對抗和釋放。

因爲內向的孩子,對外界、外人有恐懼感,只有對他自己的身體,他覺得是安全的,不會受到反攻擊,所以他會不自覺地迷戀上這種不良癖好。即使孩子不摳手指,也可能會轉換成磨牙、摳嘴脣上的皮、擠眼睛等。

等我講完這些,這位媽媽馬上回復了一句:對對對,他平時老拽嘴脣上的皮,經常自己拽破流血。

此刻,我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拇指,特別的心酸。

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個總是咬自己手指的小女孩,那時候我媽爲了給我治這個毛病,從最開始的講道理,到後來的訓斥,最後發展到用棍子敲打我的手。可我就是忍不住,像發瘋似地咬手指,最嚴重的時候,指甲只剩半個。

在外人看來,手指都被摳成這樣了,痛也痛死了吧?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當有人不讓你幹這件事的時候,你就會把注意力放在能否偷着幹成這件事上,也就是偷偷摳手指,這時候只有隱祕的快感,沒有疼痛的感覺。

在這裏我要強調一個觀點:說孩子一定不能反覆說,一定要保留他自由的感知,一旦外驅力佔了上風,內驅力就會全部用來反抗這個外驅力,最終起到反作用。

這個觀點在對待駝背、學習、打遊戲、戀愛等,這些非常令家長頭疼的事情上是同樣的道理。很多時候,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明知前面是火坑,但他非得跳;明知對方是渣男/渣女,卻非要嫁/娶,基本上都是這種原因在作怪。

我跟這位媽媽說,你千萬不要訓斥孩子,最好不要讓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事兒。對於孩子來說,很多習慣都是無意識的,或者是階段性的,而你一旦把這件事上升到這是一個“天大的事”,對內向、敏感、焦慮的孩子來說,就會有更大的心理壓力。

另外,我想重點強調一下:性格不分好壞,很多父母認爲外向的性格好,內向的性格不好,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就比如三百六十行中,有些職業適合外向的人做,有些就只適合內向的人做,無論是外向還是內向,它們沒有好壞之分。

兒童心理專家認爲:一般敏感的孩子,反而更加聰明。

有類似摳手指的孩子,通常是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愛,又缺少玩具、音樂、圖片等視聽覺刺激,孤獨、沒有安全感,或心裏緊張的時候就會摳手指,多見於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

想要早點讓孩子結束這種不良癖好,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比如多帶孩子去戶外運動,看山看海、看花看草,幫孩子培養愛好,可以是讀書、彈琴、繪畫、寫作、打球,這些內向性格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愛好把壓力釋放到作品當中。

最後,這位媽媽終於輕鬆地哈哈笑起來,說:您的這番話把我的心病解開了,本來我都快愁死了,現在心裏可輕鬆多了。

再次提醒大家:微量元素檢查很早就被叫停,除非是醫學需要,否則不建議給孩子測微量元素。被叫停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檢測方法,以及檢驗結果不科學,臨牀參考意義不大。所以,各位寶媽也別再糾結孩子是否缺微量元素了。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