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斐雯這個宮女,身爲永壽宮的宮女,又背叛甄嬛,最終落得一個悽慘而亡的代價。她個人如同名字一樣,緋聞,散播謠言,胡作非爲,她的結局並不讓人可惜。

甄嬛生下雙生子後,永壽宮一派歡聲笑語,皇上大喜,心疼於甄嬛不惜性命也要保全自己的孩子,大發的賞賜宮人,更是讓崔槿汐和蘇培盛之事走上了明路。唯獨斐雯,因讓甄嬛受冷,被皇上責罰掌嘴。

那麼爲什麼甄嬛沒有給斐雯求情,使得她心生怨恨去告發?

其一,斐雯在永壽宮是很受重視的。

永壽宮的主子是甄嬛,在甄嬛從甘露寺回宮後,任憑哪一個宮中伺候的人,都清楚,這是皇上心尖寵愛的人。如果能夠去永壽宮當值,將是多麼大的榮耀。只看皇上身邊的近侍,蘇培盛,那可是宮中衆位小主都要客氣三分的存在。

崔槿汐是甄嬛最重用和親近的人,所得到的賞賜,比得上其他宮女一年的月例。可永壽宮也不是那麼好進的,甄嬛回宮以後,只看身邊重視的人,那都是一起陪她經歷過曾經苦難,浣碧,崔槿汐,或者是當年碎玉軒就跟隨於她的人,小允兒。

想要進入甄嬛的眼中,被甄嬛重視,最爲重要的不是聰慧和機靈,而是忠誠,守密。斐雯,便是在甄嬛回宮以後第一個進入甄嬛眼中的宮女。

在甄嬛眼中,斐雯是一個非常老實的人,樸實,能幹,還默不作聲,是一個不錯值得培養的苗子。只見,斐雯在進入永壽宮後,不僅能夠去內務府拿份例銀子,更是可以打掃永壽宮的正殿。她是這批新人中,最被看好的存在。

如果斐雯能夠耐得住寂寞,通過甄嬛的考驗,等待她的將是光明的前途。畢竟,以甄嬛現下的身份,能夠近身伺候甄嬛,斐雯相當於站在了後宮大部分宮人的上面,任憑誰看到她,都得客客氣氣的。

只可惜,斐雯在經歷雙生子掌嘴事件後,在皇后的挑撥下,對甄嬛心生怨恨,成爲了滴血驗親之事的先鋒。她不僅不曾實現自己受到重用的野心,反而爲此付出了代價,杖斃結束了生命。

其二,斐雯在這場關窗風波之中,對自身的定位不明確。

皇上探望甄嬛之時,見她打了冷顫,便責怪宮人,怎麼能在娘娘剛剛生產,就打開窗戶,讓娘娘受冷。開窗之事,必定要有人負責,而斐雯就成爲將擔當起全部責任的人。

在被皇上責怪後,斐雯不僅不立刻表示,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的失誤,才使得娘娘受冷。反而一味的辯解,是產婆說屋子中的血腥氣過重,她這纔將窗戶打開。於是,皇上直接賞賜了斐雯二十個巴掌,作爲懲罰。

這件事情,其實皇上和甄嬛都並沒有什麼過錯。皇上從不是過分苛責奴才的人,這次大發雷霆,也不是因爲斐雯做錯事,而是她做錯事後,不僅不認錯,反而一直在辯解。

至於甄嬛,一個一向疼愛宮人主子,這次沒有給斐雯求情,也是能夠理解的。雙生子的生產過程,本就兇險萬分。若非所出生的確是兩個孩子,甄嬛這顯得過大的肚子,是切切實實將會引起皇上的懷疑。

好不容易將雙生子的真相隱瞞過去,甄嬛是想要藉着這個機會,將槿汐一事確定下來。作爲一個和甄嬛相處時間並不長,還在這個敏感的情況下,得罪皇上的宮女,甄嬛在猶豫之下,到底是沒有給斐雯求情。

斐雯她有些自恃過高,以一個宮女的身份來說,面對眼下的情況。無論她開窗一事,是否出於她的本意,她都應該一力承擔下來。

在宮中,這個等級森嚴的地方,必須承認,什麼樣階級的人,就要懂得如何才能夠保全自己。如果她立刻認錯,再表示自己對娘娘的擔心。皇上多說責怪她兩句,絕對不會讓此事演變成掌嘴的結果。

其三,甄嬛是給斐雯留下了情面,只是斐雯她並沒有體會到甄嬛的苦心。

斐雯的掌嘴,並非是由他人掌的,是由她自己親自打的。這種情況下,本就擁有着很大的可操控餘地。只有二十巴掌,她偷摸放水,小允子也不會說什麼,這本質上就是甄嬛給斐雯留下的情面。

只是可惜,斐雯並沒有體會到,反而覺得皇上心疼甄嬛,就能夠拿自己出氣。明明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卻要遭遇到責罰。

斐雯,她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當奴才也有奴才的生存之道。這些年,深受甄嬛重用的宮人,都有着自己的能力。

崔槿汐,那可是與甄嬛一起在甘露寺共患苦難,更是爲了甄嬛回宮與蘇培盛結成對食。浣碧,是甄嬛同父異母的親妹妹。小允子,不曾在碎玉軒最落魄時候離去,更是懂得收集宮中的所有信息和動態,以期待能夠給主子幫助。

斐雯,作爲一個剛剛入永壽宮的宮女,她應該做的是摸清主子的想法,展示自己最大的價值和忠心,這樣才能夠徹徹底底成爲甄嬛的身邊人。可從滴血認親之時,斐雯連日常所擦拭瓶子的樣子都不清楚,這樣一個馬虎大意的人,又將如何走入主子的心中。

皇后身邊的剪秋,看到斐雯滿臉通紅的站在院子中,也不知道和她說了些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懷疑和背叛的種子,在那一天就種在了斐雯的心中。

滴血認親之時,剪秋的告密和背叛,就註定了她的結局。無論剪秋許諾過斐雯多大的好處,她也不一定有福氣去享受。甄嬛若真的被皇后打倒了,斐雯作爲作證者,一個背叛過自己主子的宮女,又有哪一個人會願意讓她來到宮中伺候自己。

至於上位,從宮女到小主,連本身貴人的瓜爾佳氏都會被皇上因告密厭棄,她又將憑藉什麼討得皇上的歡心,人要有自知自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