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都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似乎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就必須考慮婚嫁,這是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但時至今日,這一現象似乎在悄然發生變化,一些人開始不願婚嫁,甚至是恐婚、恐嫁,使得不婚不嫁的現象開始增多,恐婚、恐嫁的羣體日漸龐大,甚至已成爲一個大家關注的社會現象,那麼爲什麼現在很多人恐婚?主要是因爲愛的四個“異化”所導致。

第一、“物”化

衆所周知,愛情是人類最純潔、美好和最無價的一種情感,是男女完全發自內心相互吸引、兩情相悅的結果,不能參雜太多的條件,也不能用價值來衡量,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一切都以利益和價值爲導向,愛情也未能免俗,開始失去自身的特性並逐漸物化,進行明碼標價,甚至是隨行就市、待價而沽,幾乎演變成一種商品,儼然成爲一種買賣和交易的籌碼。

現在大家都非常清楚和明白,存款位數決定着擁有的感情數,有房無房能左右着一段感情的得失,居室數量可以影響動情和愛慕的人數,有車就能搭載佳人,無車和意中人散步同行的可能就不大,有房、有車的選擇能力在別墅、跑車面前自慚形穢,無法相提並論,一個工薪族與一個“富二代”毫無競爭力可言,如果你一無所有、一窮二白,那麼對你而言感情也是一無所獲、無人動心。

更何況愛情條件是水漲船高,愛情的成本一路攀升,人們都對物質條件優越有經濟實力者趨之若鶩,反之就會避而遠之、無人問津,在此情況下,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各階層對比,相比之下必然有許多草根、屌絲一族,相對而言在現今時代屬於“赤貧”階層,那麼這些羣體面對嚴重物化且日趨昂貴的高價愛情就會懼怕,不敢幻想和奢望,於是就出現恐婚,免得遭受挫折和打擊。

第二、“怪”化

所謂“怪”化,就是現如今的愛情不僅昂貴,高不可攀,而且還有一個怪異的現象,就是選擇對象常還有許多附加的一大堆荒誕不經的條件,後綴諸多稀奇古怪的要求。諸如要求高低胖瘦,膚色相貌,多高的學歷文憑,是否名校,從事何種的職業、工作性質,怎樣的父母和家庭條件是城市還是農村,父母有無退休工資,兄弟姐妹多寡,未來的孩子誰管等等,名目繁多。

還有無數奇葩的,像什麼要求沒有父母,可以有姊妹不能有弟弟、哪兒的戶口、什麼要有眼緣、什麼星座屬相等等另類離奇、亂七八糟的各種條件要求,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所提的要求無所不有,這些在許多大齡未婚男女中屢見不鮮,這種把愛情變得不再單純,將其扭曲的千奇百怪的現象司空見慣,成爲一中怪異的現象,導致愛情成爲不知是何怪物,面對如此怪誕的情形出現恐婚,於是就不再關心,順其自然。

第三、“醜”化

愛情是聖潔、唯美的,也是專一的,愛情容不得污穢和骯髒,更不能被褻瀆和扭曲,但是現在隨着時代環境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社會上各種生活方式並存,可以說是燈紅酒綠、光陸離奇、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誘惑和吸引無處不在,而人們的自我需求滿足的意識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的行爲就容易受其干擾而改變,在情感世界也是如此,致使愛情也未能倖免。

生活中一夜情、婚外戀、包情人、養小三的現象等常有耳聞,有目共睹,夫妻之間爲了利益好處輕易進行假離婚,如同兒戲,爲了某種慾望和需求而喜新厭舊、移情別戀的不在少數,夫妻之間三心二意、同牀異夢,婚姻和家庭不幸者大有人在,婚內背叛和傷害的事例是常有發生,感情變得脆弱,夫妻關係不堪一擊,家庭變得鬆散,這一切從離婚人數增加,離婚率不斷走高的現象裏不難看出。

這樣使得人們感到愛情已經被醜化,且存在很大的變數,愛情失去了魅力和吸引力,而且令人生畏,使得大家對其望而卻步,此漸漸失去興趣,不再向往,唯恐不慎,就會被愛傷及,於是就寧可信其有,不能信其無,在愛的選擇上小心謹慎,等待觀望,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真愛之人可以不選擇,遲遲不願走入婚姻,即使最後一無所獲,也在所不惜,寧缺毋濫。

第四、“淡”化

男女相愛的結果就是婚姻家庭,可以說戀愛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婚姻家庭的功能作用。舊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分工和協作不完善,個人生存較爲艱難,只有通過家庭成員相互扶持、協助,取長補短才能滿足,另外,舊時精神生活不豐富,長期一個人生活會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種孤獨、寂寞的狀態,也只有藉助家庭形式來解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封建時代女性不參與社會活動,無法獲得生活所需,只能依靠家庭來滿足生存需要。

這樣對女性而言婚姻的作用就至關重要,因此當時人們成立家庭的意願很強。時至今日,生產力水平突飛猛進,生存物質充裕,同時文化生活也發生徹底的改變,精神需求得到多元化的滿足,加上社會分工和協作日趨細化,功能更加完善,在此情況下,獨自生存變得簡單可行,長期一人生活精神生活也能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可以化解孤身空虛和無聊,婚姻和家庭的功能作用逐漸弱化。

因而人們成家意願也隨之淡化,除此而外,女性已完全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憑自身能力創造價值與財富,女性完全可以做到自食其力,不用非得依賴婚姻纔行,這就爲女性不婚提供了物質條件,使女性不婚成爲可能,家庭重要性也開始淡化,那麼婚姻的巨大義務、家庭沉重的責任對現代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是種負累和限制,讓大家心存忌憚,由於獨身的自由愜意和家庭生活辛苦的反差對比,因而出現恐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