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揚州召開開發園區“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會上出臺了13條高質量發展意見政策,300億產業引導資金、盤活13000畝閒置土地等都直指揚州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堵點。對照全國先進地區做法,還將迅速出臺土地集約發展、審批制度改革、園區體制機制改革等七個方面的實施細則,確保意見“到嘴到肚”。

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說:“揚州要實現產業突圍,做到能文能武,必須舉全市之力,狠抓開發園區的‘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

會上同時成立了由該市黨政主要領導爲雙組長的開發園區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市領導具體掛鉤聯繫全市11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確保“有求必應”,園區發展矛盾得到第一時間的協調和解決。

思想破冰才能行動突圍。

這一年,揚州緊緊圍繞加快產業發展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招商引資動員大會、重大項目推進大會、工業企業技改大會,直到這次的開發園區“二次創業”大會,一個城市的經濟復興之路通過系統性謀劃,從項目建設到載體建設,一次會議明確一個專題,一次會議解決一個堵點,一次會議聚攏一次思想認識。

4月2日,揚州召開全市招商引資暨項目建設攻堅動員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揚州聘請了1000位“招商大使”,各縣(市、區)、功能區上臺遞交招商引資責任狀;

4月18日,“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上,揚州簽約項目總投資1878億元突破歷史新高;

4月28日,揚州召開服務高質量發展作風建設大會;

5月15日,重大項目推進會上,揚州再次統一了大家的思想,“發展要靠產業振興,壯大產業必須要實打實投入,投入必須要落在一個個具體項目上,除此別無他路可走。”全市在八大領域加大梳排,在八大領域擴大項目源。

9月25日,揚州召開全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推進大會,220家規上企業代表坐在“C”位,會議宣佈9個方面的激勵政策,設立5億元技改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工業企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狠抓“鏈主企業”“羣主企業”培育引進,圍繞揚州“323+1”先進製造業構建全產業鏈,以增量激活存量,通過技改實現本地企業的鳳凰涅槃。

在對市內各開發園區發展狀態的系列調研後,10月12—13日,揚州主要領導帶隊,各部門和縣(市、區)開發園區負責人奔赴南通、泰州學習考察,採他山之石以攻玉。

10月14日,揚州又請來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劉元春和蘇州工業園區原管委會副主任韓江對全市幹部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上了兩堂深入細緻的“洗腦”課。劉元春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解讀了“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深刻內涵和實施路徑。韓江對蘇州工業園區的微觀“解剖”讓揚州大受啓發,“easy to business”的服務理念、高定位的科學規劃以及“拿地即開工”的審批突破都在揚州這次出臺的《意見》中得到體現。

“開發園區是招商引資、項目落戶的載體。沒有園區的振興,產業振興就失去了支撐。”夏心旻在10月21日的推進開發園區“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說。

逆水行舟,一篙不能放緩。

此次揚州出臺的十三條意見,以問題爲導向,靶向出擊,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扶持力度都出現了不少亮眼“乾貨”。

三年內盤活開發園區13000畝閒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立即開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治理,意見要求“當年過半,三年見底”,同時“畝均論英雄”的考覈細則落實到“白紙黑字”上。

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修編優化開發園區空間佈局。“園區發展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目標規劃和空間規劃的高水平編制對開發園區建設推進的巨大作用,是學習“小分隊”在三年即建成的17平方公里的南通創新區獲得的最直觀感受。蘇州工業園區90年代的“一張藍圖”繪到現在,更讓揚州感到高質量規劃是心無旁騖忙發展的龍頭。

300億重點產業引導資金緊盯主業,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產業發展“不能開雜貨鋪”。《意見》非常詳細地規定了每個開發園區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聚焦主業不散光。每家最好一到兩個主導產業,一到兩個特色產業。”揚州市商務局局長蘇愛根告訴記者,“過去有些開發園區五六個產業方向,抓到籃子裏全是菜,這次意見明確資金和政策全面向主導產業傾斜。”揚州市工信局圍繞“323+1”產業鏈做了本詳細的產業圖譜,“希望開發園區能認真按圖索驥找項目,圍繞主導產業,強鏈補鏈,拉長產業鏈。”局長王正年表示。

“打破喫大鍋飯的現象。”開發區體制機制重大改革也在這次的《意見》中強力破冰。大力推進開發園區“區鎮分設”體制改革,園區以招商和服務爲主責,社會治理交給屬地政府。推行人員聘用制、身份檔案制、崗位競爭制、績效工資制,待遇向一線傾斜。內部改革“動刀子”,攪熱溫吞水、打破大鍋飯,讓開發園區徹底清裝上陣。

“實行預審批制度,推行藍紅章做法,實現拿地即開工。”“逐步探索試行‘自審承諾制管理’”……《意見》要求瞄準國內最先進做法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不換排位就換人。”記者注意到,此次會議上不僅公佈了各開發園區的考覈細則,對各開發園區在全國和全省的排名進退都明確了權重。

一向以溫柔、慢調示人的揚州,展現了快馬加鞭奮勇爭先的決心。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10月21日上午,揚州赴南通、泰州學習的各區縣(市、區)領導和開發園區負責人濟濟一堂,大家坦陳交流,紛紛接了“軍令狀”,拿出“計劃書”。揚州在這次思想大解放的討論中深刻認識到短板和不足。各縣(市、區)表示未來的發展只有更大力度推動創新、優化科創生態,才能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創新能級。

江都曾被稱爲江北第一縣。2018年工業開票銷售在揚州第一個突破千億元大關,然而曾經排名在江都之後的海安市,工業開票銷售已經突破兩千億元。江都區委書記張彤感嘆之餘,也激發了迎頭趕上的鬥志。“江都不僅要圍繞‘一城兩港’主板塊大力發展高端裝備、海工裝備等優勢產業發力,還要圍繞企業技術改造強鏈補鏈,發揮‘1+N’綠色智能製造平臺效用,加強與華爲、商飛、西門子、螞蟻科技等頭部企業的合作擴面,實施一批智能化、數字化改造項目,提升企業智能製造水平。目前江都經濟開發區四個20億項目已經一字排開,是迎接‘十四五’的一個好開局。”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爲揚州開發園區中的“C”位老大,這些年在發展上遇到了瓶頸期。黨工委書記蔣愛祥表示揚州經開區將積極探索實行“雙向承諾、綜合評估、容缺辦理、信用記錄”機制,啓動項目“三證聯發”“交地即開工”等審批改革,爲全市經濟騰飛勇挑“排頭兵”重擔。

儀徵市這兩年大數據產業“無中生有”,揚州市委常委、儀徵市委書記王炳松表示:“無論是項目招引、技改還是二次創業,最核心就是抓落實。儀徵一直採用專業的招商團隊,實施項目會辦制;聚焦產業出臺針對性政策,尤其是建立了相對公正的評價機制,調動了大家的幹事積極性。”目前儀徵產業方向明晰,既有規劃又有方向。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千億級汽車產業、500億級電子大數據和100億級文旅產業的“1151”產業發展目標正在實現中,下一步四個專業園區謀求產業鏈增粗攀高。”

邗江區是揚州近年來唯一提出跨江找標兵的區,發展質態良好。一段時間來,邗江始終圍繞“三主三特”加大重大項目的攻堅力度,今年首次開展“紅黃旗”招商引資擂臺賽。在優化政務環境評比中既表彰標兵,又警示後進。項目建設鍥而不捨,9月份投資42億元的一批先進製造業剛剛集中開工,11月份還將開工一批。在創新發展、工業技改、上市掛牌等方面,邗江也陸續出臺了多項突破性政策。然而區委書記錢峯表示,“學習了別人,邗江‘坐不住’。我們必須持之以恆強抓項目‘首位度’,全力站穩全省‘第一方陣’。”

……

“水深魚聚,林茂鳥悅。”吹響“二次創業”的號角,夏心旻給11個開發園區佈置了10個思考題,要求展開深度思考和實踐探索,並建立跟蹤督查機制。

抓住“牽一髮動全身”的開發園區集中發力,揚州正以雷霆萬鈞之勢,上下齊心、比學趕超,決心用三到五年時間,爲建設一座新興科創名城譜寫自己的高質量發展篇章。

撰稿 新華日報記者 汪瀅

攝影 董輝

值班主編 鬱芬

編輯 穀雨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時政新聞部出品

歡迎轉發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