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一系列新措施,例如,“静音车厢”、计次季票、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其中“静音车厢”戳中广大旅客出行“痛点”,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高铁车厢噪音引发的矛盾由来已久,“我想静静”成为一部分旅客的心声。早在2016年,就有网友提议,希望动车可以增加“冷漠号”车厢。如今京沪高铁推出“静音车厢”,无疑回应了人们的期待,是一种优化服务的体现。然而,生活是复杂的、人群是多样的,高铁车厢并没有像手机那样的静音键,一旦按下就不会有声音的打扰,要实现“静音”并没有那么容易。

科学表明,人们对声音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那么,“静音车厢”要静到什么程度,这将会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静音”标准,如果所定标准无法取得共识,“静音车厢”就无法做到名副其实,各种调侃与质疑也就纷至沓来。目前已有不少网友拿出特殊情况提问,比如,打呼噜的人能不能坐?突然需要电话会议的话要中途换车厢吗?讲话多大声音算吵闹?这些看起来是特例,但在现实中却个个都是问题。

“静音车厢”即便有了标准,但如何执行同样有待探讨。论其实质,“静音车厢”是一种公共契约,其前提仍然是自愿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既是个人自愿遵守,就很难保证“静音车厢”里所有人都不会发出噪音,也就是说,在没有强制保障措施情况下,总会有人打破规则,而这恰恰是当前高铁车厢本就面临的问题。如果人人都能守好边界,主动不打扰他人,“静音车厢”就无需设立。设立了“静音车厢”,而没有硬性规范和相应惩戒,那可能只会是“看上去很美”。

此外,“静音车厢”的配置比例也当科学考量、兼顾公平。“静音车厢”可能天然排斥部分人群,如带小孩的旅客,因为难免孩子会说话甚至是哭闹,多多少少有不公平之嫌。“静音车厢”的增设还将使普通车厢数量减少,在客流量高峰时期若是比例控制不当,很有可能会出现一辆列车上部分车厢爆满、而部分车厢还有很多空位的不均衡状态。

“静音车厢”之所以引发热议,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们对文明的呼吁。不过,设置了“静音车厢”,并不意味着其他车厢就是“噪音车厢”;高铁上需要“静音”,公交、地铁、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同样需要“静音”,而这要求我们每个人守规则、守公德,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才能享有更多“静静”的美好。

颜云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