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今天(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每逢這一天,登高望遠、懷古攬勝,總是人們繞不過的主題。

“有句老話,叫‘走城頭,去百病’。南京的習俗嘛,就是登高哎!”81歲的中國當代著名碑文匾額書法家常志成非常喜歡爬山、登高。他說自己75歲以前,爬上紫金山只要半個小時;五六十歲時,甚至可以用“連走帶飛”來形容。不過在他看來,閱江樓所在的獅子山並不算高,或許更適合大衆遊覽。

獅子山,原名爲“盧龍山”。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賜改“盧龍山”名爲“獅子山”,下詔在山頂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閱江樓記》,又命衆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爲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

記因樓而寫、樓因記而建,但明代時受種種因素影響,閱江樓並未建成。直至2001年,在原地基之上建造的閱江樓,建成並對外開放,結束了600多年“有記無樓”的歷史,不再“空有其名”。

在距離閱江樓百米左右的亭子裏,有一塊漢白玉巨碑。碑的南面刻着朱元璋的《閱江樓記》,北面刻着宋濂的《閱江樓記》。而北面的這篇就是由常志成以楷體所書寫的。

常志成出生於書法世家,從小練習楷書。2001年,在景區爲雕刻《閱江樓記》公開徵集書法稿件時,他的作品經過重重篩選後脫穎而出。幾易其稿後,石碑上最終呈現的版本,筆力強勁、氣魄雄偉,用他的話說,既“‘楷’而不死、活而不亂”,又能彰顯“王氣”,還飽含工匠師傅純手工雕刻的“金石味”。

對待書法作品,尤其是對待謄寫碑文這件事上,他的要求幾近苛刻。“這不同於寫別的東西。要體現當代最高水準,”他表示,要考究的東西很多,“比如要寫明朝的碑,就必須要用明朝及以前的字。如果用了明朝以後出現的字,就會鬧笑話”。

“千古江聲流夕照,九天樓影俯朝飛。”登閱江樓,覽獅嶺雄觀,極目可眺長江,背江可望南京全景,乃一絕也。“長江氣勢如虹,獅子山雄偉壯觀。重陽佳節,我們可以在這裏登高遠望,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思念。”常志成說。

古今交融,展現別樣的“長江之美”。“古韻新聲話長江”欄目是“長江大保護·綠色共成長”行動計劃2020年的系列活動之一,每週推出一期。“長江大保護·綠色共成長”行動計劃由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共青團江蘇省委、省婦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等共同主辦,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交匯點新聞共同承辦,於2019年6月5日正式啓動。該主題活動是以孩子成長爲視角,“長江大保護小使者”將持續12年不間斷地進行紀實性記錄,進而反映出長江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過程。

策劃 任松筠 田梅

統籌 孔德信

文字 鄧曉琦 丁叮

視頻 王昊晨 趙宇

製圖 楊曉瓏 陶蓉

交匯點“後浪”工作室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