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的故事很有名,以至於使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這當然是《三國演義》和三國戲曲的功勞。歷史上是怎麼回事,有沒有過借荊州這回事嗎?是值得探討的。

首先歷史上,東漢時期荊州並不是三國小說之中常說的荊襄九郡、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至於人們認爲是荊襄九郡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臆造出的歷史地理概念,不見於正史,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佔據南陽郡、南郡、江夏郡北部。劉琮以荊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從而荊州歸曹操,劉琦與和劉備在一起佔有江夏重鎮夏口,孫權佔據江夏郡江南大部。

208年11月,根據《三國志曹操傳》,劉備率領大軍於赤壁擊敗曹操;根據《孫權傳》和《劉備傳》,劉備和周瑜、程普共同於赤壁擊敗曹操,戰後,面對南下收荊南與西進收戰略要地南郡的選擇,周瑜選擇逆江西進佔領戰略要地南郡,包圍南郡首府江陵(即現荊州市),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周瑜苦戰不下,曹仁打出天人之勇之美稱。

劉備在取得荊南四郡之後,北上與周瑜聯合攻打南郡。劉備在關羽絕北道(成功斷絕曹仁援助,徐晃、樂進皆不能救應曹仁,李通僅接應到已經敗北的曹仁)、借張飛給周瑜攻打江陵城後,劉備又親自繞道夏水(“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後曹仁果如劉備所言放棄江陵北撤,周瑜遂佔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爲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

此時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南郡的襄、樊二城以及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由此可見,荊州絕大部分是由劉備佔領的。這一點也不奇怪,赤壁戰後,劉備支持劉琦爲荊州牧,劉琦死後,劉備被衆將推爲荊州牧,他佔有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江表傳》記載、東吳周瑜將南郡的江南岸的江油口分給劉備,劉備在油口建立公安城,作爲自己的辦公地點。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但是這個油江口是誰的呢?對不起,油江口經調查,屬於劉備治下武陵郡,不歸周瑜管,《江表傳》這裏措辭是值得商榷的。

劉備有沒有過借荊州(或者說江陵)這回事嗎?是值得探討的。江陵怎麼會轉到劉備手中呢?沒有確切記載,只能試着猜一猜。一種可能是劉備當時已經爲此作了些補償,也就是劉備交給孫權一些他自己佔領的土地,以換取江陵,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也符合情理,因爲劉備的佔據的夏口在劉備取得南郡江陵這段時間,到了孫權手上,歷史上並未見有孫權派兵取得此地的記載、但史書上沒這樣記載,只能存疑。

另一種可能是孫權爲了自己的大利益,而放棄了江陵。當時,孫權爲了抗曹,不得不依重劉備。因爲一是曹操雖經赤壁之敗,實力仍然強勁,此時曹操一把戰線東移至江淮合肥一線,東吳無法單獨對抗,二是東吳新得荊州,恩信未洽,在荊州的人望和號召力上不及劉備,三是利用劉備在荊州的聲望,借地於劉備有利於多樹操敵,減輕東吳的抗曹壓力。

孫權應該知道如果動粗,他是保不住江陵的。當時劉備駐公安,在長江南邊,距江陵很近;張飛是宜都太守,在江陵西邊;關羽爲襄陽太守,駐長江以北。這簡直是對江陵三面合圍之勢。江陵東部的土地,也並不盡在東吳手中。原劉琦駐夏口(現漢口、漢陽一帶)也在劉備手中。這樣,劉備則對江陵可以四面合圍。東吳雖可用長江水道與江陵聯絡,不過,相對於東吳主力軍隊駐地,江陵頗爲窵遠。

所以,逼於形勢,爲了抵禦曹操,孫權將江陵交給劉備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按常理,劉備必然爲之要付出代價,可惜史書沒有具體記載。總之,由於後來孫吳從來沒有以江陵爲理由向劉備要求什麼,可以說江陵也不是借給劉備的。

既然借荊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實,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呢?由於所有與之相關的說法都源於東吳人的傳記,會不會是東吳製造的輿論,其目的在於爲東吳偷襲荊州製造理由?有人認爲:偷襲荊州是不需要理由的。東漢末三國是一個強權時代,漢朝皇帝沒有了權 威,誰的勢力大,誰的軍隊能打,誰就有理。曹操消滅了那麼多軍閥和地方長官,並沒有爲之製造理由;劉備以仁義著稱,但進攻四川劉璋時也沒有製造什麼合理的理由。所以,按當時的邏輯,孫權奪了荊州,就算勝利,沒必要捏造什麼“借”的輿論。

但是,即使是當時的強權時代,名義上的荊州還是歸屬朝廷冊封的荊州牧,而劉琦死後荊州牧是劉備,東吳爲了不給後世留下撕毀同盟、偷襲荊州的名聲,杜撰出借荊州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三國志》爲何只在吳傳中記載有借南郡一說,在蜀傳中卻隻字沒提呢?就連劉備當上荊州牧吳傳蜀傳記載也不相同,所以吳國史官爲了美化奪荊州一事而加上“借荊州”一說也確實合情合理。

之後劉備又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給了孫權,要是東吳真是重視同盟深明大義,便可就此罷手,脣齒相依,不在進攻荊州,而事實上東吳還是趁機偷襲了荊州,所以說可見東吳早就惦記荊州全郡,並很有可能編造出“借荊州”一事來說明東吳是有理有據的取回荊州的。

這理由是存在的,就是偷襲荊州在東吳內部可能有人反對。至少有兩種人。一種是如魯肅那樣有着長遠戰略遠光的高人;另一種則是反對在偷襲荊州後不得不向曹魏稱臣的武將。

魯肅極具戰略眼光,他的目標不是東吳偏安一隅。在他和孫權見面後,就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和諸葛亮隆中對異曲同工,且早於隆中對。

爲了實現戰略目標,他主張和劉備聯合。在那個時候,只有和劉備聯合纔可能和曹操對抗,單靠孫吳自己是不行的。但是他仍主持由劉備手中奪取了荊州三郡,爭三郡成功了,而且孫劉聯盟也沒有破裂,這正是他高明之處。接替魯肅的呂蒙應是東吳四大都督之中,最沒用戰略眼光的武將,而偷襲荊州南郡卻造成孫劉聯盟的破裂。魯肅如果還活着,他有可能反對偷襲荊州(江陵)。劉孫兩家大興兵,曹魏漁人得利,有着極大危險性。從長遠利益看,偷襲對東吳也並不真正有利,如果劉備過分削弱,只能龜縮於西南一隅,那麼東吳也只能偏安東南,“以圖天下”的戰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最危險的是偷襲荊州(江陵)後,若劉備頃全蜀之兵來複仇,孫吳兵力就得全部都在鄂西川東和劉備作戰,曹魏如乘虛而入,可能會滅掉吳國。在劉備大軍壓境時,孫權向曹魏投降稱臣,曹魏大臣劉曄向曹丕進言不要接受其降,說:“(吳蜀)相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伐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孫權命真好,此時曹操剛死不久,曹丕缺乏統一中國的雄才和魄力,沒接受此建議,東吳才得以保全。偷襲時魯肅已死,但是,他在東吳不會沒有知音的,對這種危險性不會沒有意識;即使偷襲時沒看到,劉備興兵時不會沒人看不到這種危險。

在奪得荊州後,劉備興兵,孫權卑詞奉章,貢獻珍寶向曹丕稱臣。曹丕派邢貞(一個無名小輩)來東吳冊封,孫權出迎,邢貞竟入門不下車。吳將徐盛極爲憤怒,以至痛哭流涕。

爲了說服第一類有戰略眼光的人,安撫第二類因他向曹魏稱臣而憤怒的人,孫權最佳方法是把偷襲荊州罪狀全放在劉備頭上,指責劉備無賴。這樣,就有了前面所引的孫說法,說魯肅把荊州借給了劉備。既然是借的,取回當然是合理的,錯在於劉備該還不還。這樣能不能安撫那些人,不清楚,但在邏輯上是能說通的。

直到三分之勢成型後,吳人認爲赤壁之戰是藉孫權兵力,覺得荊州應該歸他們所有,於是纔開始有借荊州之說,反過想當初孫劉聯合拒曹的時候,劉備雖然有向孫權求援,孫權不也有求於劉備?孫權當時只打算救自身的存亡,哪有拿下荊州的想法呢?就如同《魯肅傳》所記載,關羽對魯肅說“烏林之役,劉備就連睡覺的時候也沒脫下靴子,與孫權共同努力破曹,豈能徒勞而沒得到任何土地呢?”這即是無法改變的論證,

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荊州,雙方爲此劍拔弩張,關係緊張。曹操進取漢中,劉備擔心丟掉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難以打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爲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佔三郡。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讓出了一郡,也算公允,吳人卻趁關羽北伐,偷襲荊州而整個取之,反捏造“借荊州”一說,來增加佔有荊州的合法性,這些都是東吳君臣的狡辯。

劉備並沒有要整個荊州。他要不了,孫權也給不了。南陽和南郡的一部分在曹操手上”,認爲“劉備借的只是南郡,而且只是南郡的一部分,即江陵,所以,這不叫借荊州”,也覺得不能叫做借江陵,“按照繼承關係,荊州原是劉表的,後是劉琦的,劉琦死該是劉備的,江陵和南郡當然也是。只不過江陵被周瑜佔著,得去討要而已,因此,《資治通鑑》就不說‘從權借荊州數郡’,而使用‘求都督荊州’的說法”,“劉備要江陵,只能說是索荊州

至於孫權爲何要奪取南郡,那就要說明,江陵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了,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對於南郡江陵的地理位置,南宋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認爲: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荊州名士蒯越也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因此,佔據江陵在當時具有以下戰略意義:

1、 可以向北威脅襄陽(乃至攻佔之),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

2、 可以威脅到孫權的上游安全;

3、 可以作爲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爲日後佔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4、 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繫,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

至於說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沒有什麼戰略上的作用了。

南宋呂祉論到:“守長沙不足以固江陵,守江陵則足以蔽長沙。”南朝的張邵也認爲:“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爲政要。”由於南方四郡位置偏僻,加上當時還缺少開發,是完全不能與江淮地區相比的。

實際上當時南方四郡有多少人口也是個未知數。雖然在東漢順帝時期四郡有280萬人口,但是在80年後的三國時期能有多少呢?只知道280年時整個吳國一共才230萬人口。

所以江陵對於東吳來說是最爲重要的,荊州(江陵)居東吳的上游,劉備對東吳是一個大的威脅。因此東吳在關羽北伐時候,偷襲荊州(江陵)實現了“全據長江”,進鞏固了東吳政權的安全,卻導致蜀漢從此失去了東面北伐的大基地,使得隆中對成爲虛話,孫權佔據荊州南部六郡(南郡、零陵、武陵、江夏、長沙、桂陽)之後也再無得到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