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石圍古村位於東門鎮中石村石圍屯,由山坡、田野、河流三面環繞,是個視野開闊,風景秀麗的少數民族古村落。

石圍古村,因受融水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民俗文化的影響,宛若記錄了滄桑歲月,觀盡歷史長河,依舊能保留下來獨具魅力的古韻。

據石圍屯銀氏族譜和永安功德碑記載,石圍古村始祖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遷居到此,至今已有640多年曆史,居民均爲銀姓仫佬族。屯中古民居現存古屋70多間,多數建於清代和民國時期。主建築均爲磚木結構,懸山式或硬山頂式、屋檐撐拱斗拱建築;房前有門樓,大門上有“鳳穿牡丹”、“喜上眉梢”等圖案,進門抬頭見香火、低頭見煤爐,這些都是典型的仫佬族風格;屋檐與內牆壁畫精細,花窗格式圖案豐富,雕工精巧,蘊含着濃郁的仫佬族文化元素,是羅城傳統仫佬族木雕工藝的精品代表。

屯後有一條長70多米、部分用三合土拌漿砌築的石牆,牆中設有槍眼和哨口,是羅城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防禦牆。屯周的永安橋功德碑、石條古呇、雙石板橋、功名石桅杆等古蹟文物,見證了該村輝煌的歷史,承載着銀氏仫佬族厚重的文化。

石圍屯建有石圍仫佬族民俗博物館,是羅城首個屯級博物館,館內文物分一樓、二樓陳展。一樓主要陳展民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仫佬族的香火堂(神龕)文化,展現舊時仫佬族大戶人家廳堂場景,再現了仫佬族“抬頭望見香火堂,低頭看見地煤爐”的民俗特點和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的青石文化。二樓主要陳展仫佬族歷史文物、民族服裝服飾文物、建築裝飾文物、依飯節文物等,它展示了“仫佬尚銀,服色尚青”的民族服飾特點,體現了仫佬族“勤於耕讀、奮發向上”的民族個性與精神。

2014年,石圍屯被國家民委命名爲全國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