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纔剛剛從令人沉痛的戰爭中解放出來,一切都還是等待振興的模樣。爲了能夠刺激經濟發展,解決百姓們的生活問題,農村信用合作社也就應勢而生。1951年,中國銀行將在農村的網點改爲農村信用社,並且頒佈了相關的入社規定。

當時,農村信用社就是大家的小銀行,每個人都可以繳納股金入社。不過,想要入社,每一戶至少要繳納一股,以當時的購買力換算,一股大約是25斤小米。入社之後,社員們可以貸款和分紅,不過當時規定分紅所得不能超過一年的存款利息,也不能超過利潤的20%,大家自負盈虧。

那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入社的將來會是什麼樣,都是是懷着熱情和好奇心去買一股試試看,畢竟20多斤小米的錢對於很多人家來說還得攢那麼些日子。等到1957年,可以分紅的額度調到了利潤的40%,再加上大家的生活也漸漸變得好了起來,人們都紛紛攢錢加入了農村信用社。

凡是加入農村信用社的都會有一份股金證,如果想撤資,就可以憑着這份證明去銀行兌換金錢。但是上世紀發生過很多事情,信用社的政策也一直在變,50年代的一份股金證在現在還能夠換錢嗎?又能夠換多少錢呢?

2019年,來自黑龍江大慶的張鳳江就拿着一份6元錢的股金證去了銀行詢問。不過這份股金證並不是張鳳江的,而是他叔叔的。1957年,他叔叔咬了咬牙,攢出了6元錢交了股金入社。

對於那個時候的人來說,6塊錢可是大錢。當時的物價都是以分來計算的,比如油條燒餅大約是3分錢一個,大米則是1毛5分2一斤,更何況當時的人們都捨不得喫白花花的大米,很多人家裏都是用大米混着糙米過日子,肉也只會在過年的時候才喫得上。

張鳳江說,那個年代的日子過得很苦,人人節儉着過日子,6塊錢可以夠一家人喫好幾個月了。後來,他叔叔的妻兒都先叔叔一步離世,老人家沒有依靠,就上張鳳江這養老,離世之後,給張鳳江留下了這份股金證。

張鳳江和他的叔叔生前都沒太將這份股金證當回事,都以爲新時代已經來臨,股金證也沒什麼用了。直到張鳳江某一天突然從舊物的旮旯裏發現了這份股金證,心中對這個幾十年前的老物件產生了好奇。

即使腿腳不便,他還是親自去銀行跑了一趟,當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股金證的效力仍然還在時,張鳳江內心驚喜不已。但是工作人員經過一番計算和校驗,告訴他,只能兌換到17元3毛9釐。

張鳳江心裏還是有點小失落,畢竟當時的6元放到現在,可不止17塊這麼點錢。他沒有選擇兌換,而是又小心翼翼地將股金證收了起來,決定一直保存下來。

從更深的角度看,這份股金證的歷史價值早已遠遠超過了兌換的金錢本身,它見證了我國這些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是中國從貧困到富強的證明,也是當時百姓們爲了祖國的繁榮人人都貢獻出了一份力量的“榮譽證書”。

爲何會有農村信用合作社?爲何會搞集體公社?這些對於現代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但是有些知識確實你不得不掌握的經濟常識。《經濟常識一本通》這本書就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向人們解釋了稅務、銀行、儲蓄等一系列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而且,這本書目前正在搞活動,原價市場115現在只需要65塊錢,真的非常便宜,絕對良心推薦。點擊下面鏈接可以直接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