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的各種滋味,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方知其帶來的感覺,和影響到底如何。

在很多時候,停留在言語間的做什麼,要怎麼做;

如何理性地看待遭遇的挫折,如何在跌倒以後重新爬起來……都很容易脫口而出。

但是,在當自己真正經歷了大悲之後,人們才能發自內心的感觸,到這些實際生活中的道理。

正如老話說過,“不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對於那些有了巨大人生變數的人們,他們處在困境中,或脫離困境後的樣子;

總和之前日子,平平淡淡的時候,有天壤之別。

面對如此大的差異和變化,我們沒有身在其中;

無法感受到對方的世界,到底是有多麼翻江倒海式的天旋地轉。

所以,自然而然不能夠,以從前對對方的認知方式,來評價他如今的行事風格。

這些喫了大苦的人們,更加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更知道幸福的難能可貴,也懂得賺錢的艱辛。

因此,他們比起常人來說,更加在意細節,也更加珍惜機會。

對於,他們的這些“斤斤計較”,我們或許無法贊同,但不能不學會理解。

學會,站在對方的不易去理解一件事情,會更加容易去接受,這同樣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放鬆方式。

喫過大苦之人,在他們身上,有不一般的特徵。

02

遇事冷靜,波瀾不驚

如同,小孩子在初學自行車時,摔幾次跤會,後會不再害怕繼續學習。

人在感受到一次從未有過的痛苦後,會在挫折中,逐漸提高自身抵抗痛感的能力和水平。

經歷了大苦的人們,比普通人更知道什麼叫做人生的不易。

所以,在邁過一道坎後,他們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看的會更加透徹;

也學會了以平靜的方式,去處理自己再次遭遇到的,那些差強人意的近況和遭遇。

不幸的人們,懂得平淡生活,便是幸福最好的樣子。

他們的心態,在過去遭受的苦難中得以錘鍊。

所以,如今展現在衆人面前的樣子,已與之前的他們大有不同。

就算只是站在原地,你也能夠從他慧深的眼神,和散發出的沉穩氣質中;

感受到他對於人生處變不驚的感悟。

記得在電影《失孤》中,劉德華所扮演的,是一直在尋找丟失孩子的父親一角。

當在電影的最後,他遇到一隊化緣的師傅,和其中的一位吐露心中的不解和悲傷時;

他面漏出的,已不再是當初到不到孩子焦急、慌張和悔傷的複雜感情。

而是以平靜的方式,在講述着自己的故事。

在交談後,於灰色朦朧的早晨靜悄悄的騎車離去,繼續踏上了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尋子之途。

這些經受過悲傷的人們,總是如此。

因爲,太懂得珍惜平靜日子下,淡如水的沉穩,他們習慣性的把悲傷掩埋在心中,慢慢消化;

而不是一直在嘶吼命運的不公,譴責自己遭受的一切,做些無謂的口頭宣泄。

03

以己之心,渡他人事

在寒冷中的人們,會選擇相互擁抱着取暖,鼓勵着幫助着對方堅持勇敢下去。

通過這種支撐着對方,來尋求讓自己生出勇氣的方式。

讓兩顆寒冷的心,可以有同時獲得暖意的機會。

舉個例子來說:

在醫院這個可以看盡百家事的地方;

因爲大病長住在醫院的人們,他們是站在同一個戰線的,同在一個地方喫住,同與病魔做着鬥爭。

在同病相憐中,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支持,都是同經受着生命的變化無常。

這些經受了大苦的人們,更有憐憫的心腸,更懂得美好祝願,輕聲安慰所能帶來的力量。

從死亡線回來的人,看世界的方式會有大有不同。

以前糾結的那些小恩小怨,在此時,對他們來說是幻眼雲煙。

相比於在與身邊人的不愉快中,維繫一段快要斷的關係;

把心思放在幫助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人,是身受大苦的人用苦難換來的真知。

因此,他們懂得體諒他人的苦楚,知道如何將心比心,用真誠去感知對方的難言之隱。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幫助,希望自己所遭受過的,可以提醒後來之人免受於此。

儘可能,減輕他們身上壓着的重量。

04

沒有什麼大悲的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是最爲平常不過的現狀。

但對於有些人來說,和親人,愛人在一起過着一日三餐的平凡日子,卻是可望不可及的遙遠。

因爲經受過、失去過、痛苦過、撕心裂肺、迷茫所措過,經歷了大苦的人們太懂得天不憫人的悲痛。

在奮力抗爭走出泥潭之後,過往的傷害累累時刻,都在告訴他們同一個道理:“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因此,在許多時候,他們的大徹大悟下奉行的態度,和處事原則;

可能被人們不理解,或被過分解讀他們的小心翼翼。

對此,常人需要銘記,切勿去譴責,去對他們的生活品頭論足。

切忌把他人的傷口當成談資,在有意無意中,對本就已經勞苦的人再次造成傷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