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本社記者張素萍 郭巧燕 通訊員蘇毓茹 文/圖)鯉城區臨江街道港仔墘與聚寶街相交,路旁有內溝河,周邊分佈着天后宮、李贄故居等景點,但路面破損、污水橫流、排水不暢等問題長期困擾周邊居民。爲此,鯉城區將港仔墘列入“老城區背街小巷破損修補”改造項目。去年11月,道路改造正式啓動,經過半年多的施工,如今的港仔墘路面平坦寬暢,排水排污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內溝河畔綠化提升,還建成一個口袋公園。

港仔墘道路改造前
港仔墘道路改造後
利用局部空間建立的口袋公園

據介紹,港仔墘長約300米,寬4至10米,改造前該路段爲水泥路面,部分路面還出現破損,坑坑窪窪。結合實際,此次改造分段鋪設石板材和瀝青兩種路面,共鋪設石板材路面1400平方米,瀝青路面540平方米,並設置路燈12盞。“近3/4的路段鋪設仿古石板材,更有古城特色和風味。”臨江街道城管辦工作人員介紹,考慮到位於該路段的聚融苑小區居民多開車出行,因此以小區爲分界線,鋪設更利於車輛通行的瀝青路面。

雨污分流管道鋪設也是此次改造的重點。因爲年久失修,港仔墘的排污水管道存在着堵塞、老化、破損等問題,導致路面積水問題嚴重,周邊居民常向街道和社區反映存在異味、髒亂等環境問題。“此次改造,我們重點做好雨污分流、管線下地等工作,對市政設施加以改善和提升。”臨江街道城管辦工作人員介紹,改造後採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將污水排放到市政截污管中,內溝河水質將得到很大改善。

此外,改造時特地爲內溝河沿岸的幾棵老樹建造樹池,寬敞的步行道上還留出綠化空間,施工方通過補綠增綠,增設石桌、石鼓坐凳等,爲周邊居民建成一個口袋公園。在道路分界線處、石凳上、路面上都鑲嵌閩南紅磚,在細微處彰顯古城韻味,港仔墘“顏值”實現全面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