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本文刊於10月27日大公報。

明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多位專家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十四五”規劃將重點着墨推動粵港澳高水平合作,融入大灣區發展是香港重要機遇。香港作爲中國連接國際的核心橋樑,註定有更大作爲:可以和深圳合作帶動灣區走向創新驅動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融入“雙循環”戰略可以加強對“一帶一路”所產生的輻射效應。此外,香港專業服務業可促進灣區更高水平的開放,在深化產業對接協調過程中突圍而出。

“長期以來,粵港澳三地在產業分工上形成了緊密的共生共榮的體系,珠三角每次轉型升級,對香港而言都是巨大的機遇。‘十四五’期間,融入大灣區發展是香港的重要機遇。香港更應主動參與,共同把大灣區建設好。”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豔華接受大公報發展時表示。

港優秀企業到灣區投資發債

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時代背景下,毛豔華認爲“十四五”規劃將重點着墨推動粵港澳高水平合作。“粵港澳合作走過四十年,即將進入‘十四五’,國內外形勢已經發生非常大的變化。目前我國已提出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此,粵港澳高水平合作可以更關注內外貿、投融資、財稅金融、高端人才等領域。”

毛豔華表示,在對外貿易方面,粵港合作已不同於過往“前店後廠”的模式,更爲專注於高端服務業領域的合作。新時期,香港可以發揮國際貿易中心的功能和專業服務優勢,滿足內地對高端服務業的需求。“如今,全球不同地區都在提升產業鏈高端環節的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香港專業服務業可優化和改善大灣區整體營商環境,促進灣區更高水平的開放。”

投融資方面,毛豔華認爲,香港可更好把握現時大灣區企業到香港資本市場融資的機會。此外,他相信大灣區在投融資領域的政策會進一步開放,亦會吸納更多香港優秀企業到大灣區投資、發債。此前央行等部委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深化推進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相信這亦是香港未來在金融領域參與大灣區的機會。“尤其是在科技金融方面,科技產業、區塊鏈、數字人民幣等,香港可以通過加強與深圳合作,佔得先機。另一方面,香港的參與也可以豐富大灣區的金融產品。這將會實現雙贏。”

港助推創新驅動增長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對大公報說,“十四五”規劃將圍繞“雙循環”作出大文章。因此,“十四五”期間,香港應該重點把握三大發展機遇。其一,在國內大循環中,香港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香港應該乘勢而上,進一步融入祖國發展大局,深化與灣區其他城市的產業對接與協調。

“其二,香港是中國連接國際最核心的橋樑。”劉英表示,它作爲國際金融中心,註定能在“十四五”期間有更大作爲。而且深圳作爲科技創新重地,其與香港在“雙循環”中的積極互動,也將帶動大灣區在“十四五”期間走向創新驅動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

劉英續稱,第三,“雙循環”是一個內涵很廣的大概念。這一戰略可以對東南亞乃至整個“一帶一路”產生輻射效應。而香港又是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所以在“十四五”期間,香港在這方面的樞紐作用將越來越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