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一側牆上有着巨大抗美援朝戰爭浮雕的長長甬道,41歲的王春婕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二樓自己的辦公室。“有幾個烈士的親屬想來陵園掃墓,需要提前做一下準備……”王春婕嫺熟地從檔案夾裏翻出烈士家屬聯絡表,打起電話來。

今年以來,儘管發生疫情,王春婕一直和平常一樣,每天按時到崗,整理烈士遺物和相關資料、和烈士家屬聯繫、接待媒體採訪……

把親屬的信讀給烈士聽

佔地24萬平方米的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園內安葬着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黃繼光、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佔元、楊連第等志願軍烈士。

今年受疫情影響,清明節原本打算舉行的大規模祭掃和紀念活動不得不取消。王春婕和同事們通過網絡雲祭掃的形式,給每位烈士掃墓、獻花,並把祭掃過程通過網絡直播給烈士的親屬們。

“每個細節都要想到,有的親屬給烈士寫了信,我們就一起到烈士墓前,把信念給他聽。”王春婕說,有一位山東籍烈士的親屬寫了來信,她特意找到一位會說山東方言的同事,用方言爲烈士讀信。

“戰士們爲國犧牲了,我們就應該儘自己最大努力,守護好他們。”2004年,王春婕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成爲一名解說員。十多年來,訪客從她剛上班時的每年約10萬人次上升到現在的約15萬人次。她的主要工作是向前來參觀、祭掃的遊客講解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的英雄事蹟。

幫53位烈士找到親屬

對陵園裏安葬的烈士們瞭解得越多,王春婕對他們的敬重與愛戴也與日俱增。長期爲烈士們守墓、祭掃,她發現陵園裏有不少烈士的陵墓沒有親人來祭掃過。

這些烈士沒有親屬還是親屬們找不到他們?怎麼幫烈士們找到親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08年開始,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和當地媒體聯合發起“期待重逢·尋找烈士親人”活動,在國內衆多媒體的傳播擴散下,許多烈士的親屬與陵園取得聯繫。這一年清明節,這些親屬從全國各地奔赴瀋陽,爲烈士掃墓。

王春婕負責烈士親屬們的接待工作。她說:“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是流着淚在工作。很多親人與烈士們分別了半個世紀,他們來到烈士的墳前抱着墓碑號啕大哭的情景,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10月23日,在遼寧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敬獻花籃儀式上,部隊官兵向志願軍烈士墓獻花。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

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7師21團1營3連排長的王守正在朝鮮淤木裏壯烈犧牲。經過多年尋找,最終在江蘇宿遷找到了王守正的女兒王先俠。

61歲的王先俠來到瀋陽拜祭父親時,王春婕全程陪同。王先俠在父親墳墓前長跪不起:“父親,我整整找了你57年,經常在夢裏和你見面。今天,我給你磕57個頭,我想告訴你,這些年,我有多想你……”

王先俠哭着在父親墳前磕了57個頭,王春婕站在王先俠身後,同樣泣不成聲。

這項活動持續了多年,前後幫53位烈士找到了親屬。

與烈士親屬成交心朋友

工作中,王春婕向人們講述着歷史,同時也經歷和見證着歷史。

2013年,中韓兩國達成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還中國的協議。2014年以來,累計有716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這些烈士遺骸全部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王春婕和她的同事們承擔起一項重要任務:對回國遺骸隨附的5000多件烈士遺物進行整理和登記造冊。

“量尺寸、拍照、登記……工作量很大,但我和同事們都懷着對英雄崇敬的心情在做這項工作。目前,我們已經把遺物登記造冊,建立了電子化檔案。”王春婕說。

在這些烈士遺物中,有關部門以24枚刻有個人名字的印章爲線索,通過查找檔案,發動社會力量,進行DNA檢測等方式,最終確認了陳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緒碧、許玉忠和周少武6位烈士的身份。

2019年9月,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了烈士認親儀式,6位烈士的親屬從祖國各地來到陵園,和親人團聚。

冉緒碧的侄子冉方章從湖北老家帶來一株蒲公英,種在陵園裏,寄託哀思;

許玉忠的侄子、侄孫帶來一抔河北老家的黃土、一把小棗、花生和幾個蘋果,請伯父再嚐嚐家鄉的味道、摸摸家鄉的土;

陳曾吉的弟弟帶來了哥哥生前唯一照片,在英雄安息地,久久不願離去……

如今,王春婕仍會接到很多從全國各地打來的電話,請她幫忙尋找親屬的下落。每次她都會認真記錄下來電者提供的名字,通過查找電腦檔案、到英名牆19萬餘個名字中逐一覈對後儘快給對方答覆。久而久之,許多烈士親屬和王春婕都成了交心的朋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