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對於83歲的常州軍休幹部王文琴來說,今年這個重陽節最好的禮物,可能就是一封來信。10月23日,她收到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寫來的回信。

在信中,婁勤儉對王文琴在耄耋之年仍心繫黨和人民的事業、講好航天故事教育下一代給予高度讚揚,強調老年人是全社會的寶貴財富,要更加註重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發揮老年人言傳身教的作用,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和高品質生活需求。

在常州市軍休一所安度晚年的王文琴,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讓省委書記爲她點贊?“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今天帶您走近王文琴,一起聽聽這位老兵不一般的人生故事。

戈壁灘上有她最美的青春

參加老年隊的合唱、打門球······83歲的王文琴有着不輸年輕人的活力,她把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而又井井有條。“年輕的時候動慣了,到老了也覺得閒不下來。”王文琴笑着說。

王文琴1937年生於河北邯鄲,21歲時她響應黨中央號召報名參軍,在北京短暫培訓數月後就前往了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從此,她紮根大漠三十多年,爲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美麗韶華。

1958年的戈壁灘是一張白紙,場區只建了一些測量點站和儀器設備廠房,宿舍、辦公樓、道路都沒建好。

“當時,那邊不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就叫‘導彈試驗靶場’。我是第一批進這個靶場的學生女兵,剛進場時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開荒。”王文琴回憶,他們住帳篷、喫苦水,“一切從零開始”,拔草種地,挖水渠、排鹽鹼……種種艱辛,她至今歷歷在目。

“去我工作的地方,要從蘭州坐火車到清水小站,再坐試驗場專列進場。順利的話,全程26小時。如果遇到沙塵暴,還要在路上耽擱一兩天。”她說。

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面。自然環境惡劣,風沙時常掀翻他們的營帳;水、食物緊缺,交通不便,運不過來,他們不得不自己動手開荒種菜,將打來的駱駝草摻進青稞、小麥中充飢。

每天超負荷的工作,加上水土不服,不少人得了浮腫和夜盲症。“我浮腫得連眼睛都睜不開,手奇癢難忍,但我們沒一個人退縮!”王文琴的話語中充滿着豪情。

幹好自己的工作,更需要“從零開始”。“剛開始,我在遙測室負責飛行試驗測量結果處理。我那會二十出頭,一切都只能邊學邊做。”讓王文琴感到欣慰的是,她見證中國航天事業一個個輝煌瞬間。

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響徹雲霄的《東方紅》,在每個人的心頭激盪。

1966年10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的靶區臨空爆炸。

1980年5月,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騰空而起,飛行9000公里,準確擊中南太平洋目標

.……

這些大國重器,承載着中國人的夢想,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負重前行。與這些偉業相比,王文琴有無盡感慨,“我們個人所經受的這些苦難是何等渺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婁勤儉在寫給王文琴的信中說, “正是憑着這樣的志氣,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航天之路”。

把最美麗的青春年華留給航天事業,奮鬥者永遠是最美最青春的。奮鬥的路上所經歷的艱辛,非常人所能想象。“我的父母到死都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女兒在蘭州當兵,其他一無所知。”王文琴的話語中有些遺憾。

爲自己所愛奉獻幾十年,這樣的幸福甘甜醇厚。向“瞭望君”展示“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時,王文琴特別開心:“國防科工委頒發的,表彰我們當年爲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的貢獻!”對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她有着特殊的牽掛:

“有一年,我兒子帶着孫子去酒泉,我一看他拍的照片就高興——我們當年建的大禮堂還在,種的樹早已綠樹成陰。”

她給省委書記寫信說什麼?

“年輕時拼命幹,這個習慣我到了老年也無法改變,我總覺得,要在能力範圍,盡力爲黨和國家做些事。”王文琴的話,讓“瞭望君”想起一個詞——“發光體”。

紮根戈壁灘,爲國防現代化,爲航天事業騰飛,奉獻最美的青春;退休後的每一天,所思所慮依舊是國家,總想着“多做些事”。王文琴就是這樣一個“發光體”。

1989年,王文琴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退休,來到常州安度晚年。從此,她就把自己當成一個江蘇人,這片土地上的神奇變化令她感到自豪。今年9月21日,她以“常州市鐘樓區居民”的身份,給省委書記婁勤儉寄去一封信。

王文琴爲什麼給省委書記寫信?答案要追溯到兩年前。

2018年,婁勤儉到常州調研,走進鐘樓區“道德講堂”,聽到王文琴講述“築夢航天”的軍旅故事。活動結束時,婁勤儉握着王文琴的手,勉勵她多給現在的年輕人講一講老一輩航空人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的故事。

堅持老有所爲、繼續發光發熱,王文琴這些年一直這麼做。除了參加“道德講堂”,王文琴和軍休所的戰友們參加“老兵有故事”宣講隊,向年輕人傳承愛國奉獻精神。宣講隊已有十多名隊員,其中有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也有爲“遠望號”奉獻終身的工程師,他們走進機關、企業、社區、學校,給年輕人講自己當年的故事,希望他們牢記歷史,汲取力量,繼續前行。

“今年3月,我們組建‘老兵有故事’宣講隊,軍休老兵們參加宣講的熱情特別高,他們將爲國奉獻刻在骨子裏,有這樣的機會,都願意跟年輕人多講講。”常州市軍休一所所長金燕告訴“瞭望君”,奉獻是老兵們不變的情懷,他們退而不休——進講堂,設置“老兵便民崗”,向兒童康復中心捐贈教具,幫助自閉症患兒成長,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婁書記這次在給我的回信中勉勵我,要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江蘇發展,講好中國航天故事,弘揚傳承道德力量,當好新時代青年羣衆的引路人。”王文琴告訴“北京西路瞭望”,收到省委書記回信時特別激動,“這不僅是對我個人,更是對所有老同志的關心和鼓舞,我們應該老當益壯,更好地發揮光和熱!”

江蘇發展,這些年同樣牽動着王文琴的心。她說,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提出緊扣“水韻江蘇”主題,積極打造美麗宜居城市、推進美麗宜居街道建設,“作爲一個年逾八旬的老人,我十分開心和期待”。

生活在運河邊,對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王文琴的感受真切,運河邊的慢行綠道、智能健身廣場,“水美、燈美”的都市近郊後花園,成了她和家人休閒賞景的好去處。她告訴“瞭望君”,在寫給婁勤儉書記的信中,她從關注人河關係、突出人文價值、梳理歷史文脈、整合文化資源等多個方面提出建議,希望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得更加“宜居、宜業、宜遊”。

把老兵的故事講好講下去

紮根邊疆三十多年,王文琴不僅將青春與熱情奉獻給戈壁,也在那裏結婚生子。她的兩個兒子從小就在場區的家屬院成長,陪伴他們的是戈壁灘的漫天風沙。

王文琴回憶,因爲四年才能休假一次,生了孩子以後她不能回家,周圍也不可能找到人帶孩子。“上班時,我只好用枕頭擋在牀邊,防止孩子滾下牀,給他耳朵裏塞上棉花,防止他哭喊時眼淚流進耳朵裏去。等到工間休息15分鐘,我趕緊回家抱一抱照顧一下。”

艱苦的生活磨礪人,富足的精神塑造人。王文琴感到自豪的是,兩個兒子長大後接續她的事業,都曾作爲軍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爲國奉獻。

“今天,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需要弘揚航天精神,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接續奮鬥、艱苦奮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在給王文琴的回信中,婁勤儉希望她一如既往關心關注江蘇發展,講好中國航天故事,弘揚傳承道德力量,“當好新時代青年羣衆的引路人”。

講好故事,爲年輕一代成長當嚮導,正是王文琴和她戰友們的使命。她說:“我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當好螺絲釘,幹好自己的工作,這是我可以教給孩子們的最好東西。”

受到“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精神感召的,遠不止王文琴的兩個兒子。跟隨“老兵有故事”宣講隊,她進機關、到學校講故事,在常州收穫不少年輕粉絲。

“他們是我們成長的榜樣!”武進消防救援大隊消防員葉陽說,王文琴講的故事讓他深受感動, 從“消防兵”到“消防員”,從“橄欖綠”到“火焰藍”,“無論怎麼變,初心使命不能改,爲老百姓的安寧當好守護神”。

在校園,“老兵有故事宣講隊”同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江蘇理工學院學生李祈萱忘不了老兵們講的故事,“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我觸動很大,畢業後,我也想和王老他們一樣,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青春!”

從茫茫戈壁灘到錦繡江南,從奉獻青春到發揮餘熱,變換的是年華和戰場,不變的爲國奮鬥的大我情懷。正是因爲如此,婁勤儉在給王文琴的回信中,充分肯定她退休後保持“年輕時候拼命乾的勁頭”,展示”初心不改、奮鬥不止的精神”,表示“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老年人是全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理應倍加珍惜。婁勤儉說,要挖掘老齡人口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發揮老年人言傳身教的作用,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和高品質生活需求。他向王文琴和全省老年朋友們送上祝福,祝願他們節日快樂、健康長壽、幸福安康!

最美不過夕陽紅。在此,“北京西路瞭望”也向今天過節的老人們道一聲:節日快樂!願更多老人成爲老有所爲、老有所樂的“發光體”。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