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十四五”規劃重點內容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10月30日,首場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召開,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做出進一步解讀和強調。怎樣分析“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發展方向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實現這樣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最核心的是什麼?10月30日,《新聞1+1》連線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共同關注:“十四五”,看2020以後的中國。

從“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要跨過兩個坎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從小康走向全面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這是一個巨大的質的飛躍。在這個過程裏,我國也會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今天進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水準,朝着12500美元人均GDP高收入國家的階段走,進入了一個發展中特別重要,也很微妙的階段,這個階段人民通常會擔心發生“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國際上很多國家,比如巴西、墨西哥、亞洲的馬來西亞,都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從人均GDP3000美元走到10000美元,但是走到10000美元以後就停下來了。30年前是10000美元,今天還是10000美元,30年停滯,稱之爲“中等收入陷阱”。在這裏涉及到一系列質的變化,包括經濟增長動力的改變、科技創新的能力、宏觀政策的協調、金融服務的配合、政府的治理能力、民衆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轉換是巨大的。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在今天,中國走向世界未來5年和15年還有一個很大的坎,就是通常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全球政治生態惡化,一些西方人士發動很多關於“中國趕超”的噪音,所以很多人提出了一個傳統的“修昔底德陷阱”,是說趕超國家總是要挑戰守成大國。這個政治環境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必然的,中國走向全面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也是必然的。我們怎麼能跨越這個坎,能夠在當今的政治生態惡化的情況下處理好國際關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爲宗旨往前走,這也要求國家從根本上,從我們小康概念走向全面國家治理能力的建設。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後的5到15年,影響和決定中國未來的30年和50年,因爲我們要跨過這兩個坎。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表明中國的定力、自信心、公信力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在這個時期,做出這樣一個重大決定,提出了戰略目標,指出了方向,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這兩天我也收到很多國外友人評價,說當世界因爲疫情,都在擔心明天和下個月怎麼辦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未來5年和15年的規劃,表明了在歷史波動下的定力,表明了自信心。更重要的一點表明了我們的公信力,我們的透明度。中國向全世界說,這是我們未來要做的,告訴大家我們朝這個方向走,和所有願意和我們合作的人一起往前走。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氣概,這是中國的大國風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它的價值和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新發展理念的第一點就是創新,今天是科技的世界,疫情推動了大家對線上和科技的意識,全球政治生態的惡化使大家明白科技競爭是未來全球競爭的制高點。與此同時,科技創新是一切的動力越來越明顯,所以新發展理念,這一次是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並提。還有協調,把以前有的一些不平衡的發展協調起來。還有在新發展理念中特別強調的,也是中國人特別驕傲的,是“綠色”。總書記承諾2060年中國“零排放”,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動。當一些主要國家退出《巴黎協議》的時候,當世界對人類共同享有的氣候變化擔憂的時候,中國堅定不移地站出來提出一個綠色方案,這個理念很重要,因爲這影響效率,影響所有人的生活質量,並且還是開放的。我們一定不是“關門”,在整個過程中是和整個世界開放、共享的,和世界共享,和百姓共享。

新發展格局簡單說就是“雙循環”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新發展格局簡單來講就是雙循環。雙循環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它當然是一個內需問題,大家都要擴大內需,其實中國已經是一個內需主導的經濟了。中國的進出口佔GDP的比重,10年前達到10%左右,今天只有1%左右,所以我們基本是內需主導。雙循環的核心是讓國內的生產流通循環起來,這個特別重要,把一切放在我們自己的腳上,立足於我們自己的能力和科技,讓它轉起來,轉的同時也要有效率。

朱民介紹說,雙循環的兩個點:一個是高科技的制高點。雙循環起來,一定要有高科技,把“卡脖子”的技術解決掉,我們才能形成國內的雙循環,纔有條件和世界的循環結合。還有一個點就是高質量的消費,因爲只有我們百姓有了高質量的消費,我們才能把這個循環循起來。

全面促進消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關鍵點:科技、創新、保就業……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消費很重要,因爲所有生產的結果最終都是爲了消費,我們不是爲了生產而生產,是爲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幸福感而生產。但從現在來看,消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包括一般的居民消費,更多的是包括高質量的消費。我們很多消費品還是要靠進口,通過進口來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財富能力和消費能力,這當然是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推進和擴大國內的消費,滿足各種不同層次的消費和高質量的消費,這是所有一切的起點,因爲只有這樣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質量,經濟才能上去。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消費提高的空間很大,但也不容易。“保就業”是個大事。只有把就業穩住,把收入穩住,消費才能擴大。這次在中央文件裏特別強調的一點,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要傾向於勞動者和工作者,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要讓勞動者佔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消費就能提高。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消費。有了錢你也可能不消費,因爲你想消費更好的東西而不想重複消費,這就需要科技和創新來推動更高質量的消費,來誘發居民潛在的消費能力,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 創新是關鍵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想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想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創新是第一條。所以這次特別強調創新引領推動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推動創新,這個辯證關係特別特別重要。在過去40年改革開放中,我們採取的是全面擁抱全球化,“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技術也在外面,和全世界潮流一塊走。但是到今天這個階段,當我們人均GDP從10000美元走向12500美元高收入國家階段時,效率、勞動生產力變得特別重要,增長的主要源泉不再靠投入資本、投入勞動力,而在於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核心是科創。在歷史上和世界範圍內看,很多國家跨不過這個坎,就是因爲勞動生產力上不去,科創能力上不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今天這個關鍵的時點上,提倡科創,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實現創新 中國可以“兩條腿走路”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實現創新,我們其實是有有利條件的,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生產科研系統,所以不完全是被人家“卡住”、“卡死”,我們完全有能力突破。我們是“兩條腿走路”,第一條腿有兩個方面:①政府和各級研究機構要加大“從零到一”的科研,比如量子計算、原材料、芯片、生物醫療研究等。企業和市場要從優勢出發,我稱之爲“逆向進口替代”我們有龐大的市場,已經生產了很多東西,某一個產品卡在別人手裏,就通過“逆向進口替代”把這些環節解決一個是一個,這會迅速解決掉一系列“卡脖子”的事情。第二條腿就是繼續開放,繼續和全世界合作。

改革、開放、創新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我覺得它們是相互促進的。在今天這個時點上,創新變得特別重要,未來5年、未來15年、未來30年,創新都是最主要的動能。要向科技要勞動生產力,因爲決定中國能不能跨過兩個坎的就是勞動生產力。但創新不是孤立的,因爲在這個過程裏需要改革,需要開放。比如需要科技體制改革、需要市場體制改革。中央這次下決心在新基建上花力氣,新基建的核心就是在傳統的人流和物流上加一個數字流,5G、大數據、雲等等。有了新基建的高速公路樞紐以後,就需要讓科技企業研究者來支持加入新基建樞紐,讓所有企業和市場到這個高科技樞紐上來做平臺、來落地、來做本產業的數字化。這兩個環節都需要改革,都需要對現有的科技制度,對現有的市場制度等制度進行改革,也需要開放引入國際的知識和力量。所以這三個環節是互相促進的,但我認爲在未來的5年、15年、30年,創新是最根本的。

個體如何分享國家大目標改革之後的紅利?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朱民:這次文件裏特別強調的一點,所有的一切是爲了提高人民的福祉,所有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消費,所以國家大目標改變以後,使得人民生活能更美好。這裏有一些特別具體的指標:①居民收入會不斷增長。②居民財富會不斷增加。③居民生活環境會更加綠色,更加友好。④居民消費品會更加豐富,更加高質量。⑤居民環境會更加安全。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正在進入老年社會,現在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2.5億了,佔全人口的18.1%。進入老年社會以後,需要的保障、需要的社保、需要的安全,隨着國家進入一個強國,也會更加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