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寶媽向我抱怨,她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班主任說娃的專注力力特別不好,在課堂上根本坐不住,不時就把水杯文具噼裏啪啦弄響,非常影響其他同學。

於是呢,這位寶媽就把孩子帶回家,讓他坐在凳子上不許動,卡表計時5分鐘、10分鐘,一遍又一遍地來培養專注力。但沒啥效果不說,親子關係也降到了冰點。

後來他們找了一位心理專業的老師,老師用拼圖作爲教具,從最開始他坐十來分鐘就分心了,3天后專注力就能持續半個小時以上。更沒想到的是,半個月後超過了3小時!

我向鄰居寶媽好好請教了一番,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今天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專注力的培養到底有啥祕訣。

專注力,等於“抗干擾能力”嗎?

像鄰居家裏最初的做法,讓娃坐在凳子上不許動,其實這是培養專注力比較典型的誤區。

很多家長和老師會認爲,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就是要訓練孩子的抗干擾能力,所以就讓孩子一動不動地靜坐5分鐘,不許管周圍任何事情。

實際上,這讓大腦放空、無所事事的娃,更坐不住了……

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專注力”,是要讓他能夠沉浸到學習中去,能夠堅持長時間的持續思考。這樣形成的思維的流暢性,纔是我們培養鍛鍊專注力的重點。

你或許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

你能相信嗎?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娃的專注力,或許正在慘遭我們大人無意識地破壞。

下面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娃正坐在地上玩拼圖,眼睛都不眨一下,安靜又認真。這時候,圍在一旁的寶媽們又是拍照又是錄視頻,嘴裏不停地問到:“寶貝,你拼的是什麼呀?喜歡嗎?”爺爺奶奶也不時地送上關懷:“我的乖孫兒喲,渴嗎?來,喝口水,喫個蘋果,歇一歇。”

句句愛意滿滿,殊不知這些愛意,正在毀掉寶寶的專注力!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我們人類的注意是有三個系統,警覺、定向和執行。

比方說,孩子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家長不斷地去打斷他,敲門開門、讓喝水、調整坐姿什麼的,其實就是“培養”了孩子的警覺系統。

若是孩子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警覺系統上,其實就大大地干擾了思考,破壞了學習思維的流暢性。

如何用拼圖來培養專注力?

所以我們培養專注力正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思考出現中斷時,幫他接上,逐漸延長他在某個任務上保持注意的時間。

那這位心理學專業老師,是怎麼用拼圖來引導孩子的呢?

原本鄰居小男孩剛去玩拼圖時,坐十來分鐘就會跑開。原本坐在一旁的老師呢,就親自着手來拼,還會不斷地向亂跑的男孩求助:“哎呀,我這一塊拼圖找不到啦!”

這樣就大大吸引了男孩的注意力,把他“拽”回任務上來。

等男孩重新來思考拼圖時,老師立馬退回輔助的角色,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孩子自己。

這樣三四天後,男孩的專注力慢慢就能持續到半個多小時了,完成拼圖之後成就感大大提升。堅持了兩三週,他也能耐着性子拼上3個多小時了!

拼圖怎麼挑

拼圖是非常棒的益智玩具,玩的過程中,充分鍛鍊了娃的耐心和專注力,也考驗孩子的觀察力以及動手能力。

當然,在拼圖的選擇上,也要符合孩子的能力。

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最近發展區,也就是孩子跳一跳能夠到的難度,是適合的難度,既不會因爲太簡單讓孩子覺得無聊,也不會因爲一下子難度跳躍太大,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挫敗,孩子會比較有樂趣。

也就是說,選拼圖也要符合孩子的認知和能力水平,難度循序漸進,孩子纔會逐步得到了有效提升。

給大家推薦TOI圖益的進階拼圖,每6個月作爲一個分齡檔,片數和難度呈階梯狀逐漸升級,能夠保持娃的興趣,取得的進步也肉眼可見。

低幼拼圖都是大塊面設計,不傷手,手感好,圖案童趣可愛。

每個圖案也就2-3塊拼圖,對小月齡寶寶練習抓握和手眼協調非常友好

進階拼圖,是一大套盒裏含有幾小盒、家長手冊和成長記錄表等等。小盒的設計,也很方便抽取和收納。

每一幅進階拼圖還附有雙語音頻故事,讓孩子在拼圖的同時,能練習看圖說話能力和想象力,還可以啓蒙英語。

對於孩子來說,一款玩具能讓他脫離電子產品,能夠沉浸地玩上十幾分鍾乃至半小時,老母親已經覺得很欣慰了。

再加上拼圖本身,也確實能夠鍛鍊動手能力和觀察力,還能順便學點英語單詞,練習數數,加上現在申請到的雙11團購價,便宜又實惠,怎麼能不愛呢。

1~6歲的寶寶,可以直接匹配寶寶的年齡和喜歡的圖案進行選擇。點擊下方鏈接趕快入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