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言?意思是事情将要发生而预先说出。今天咱们讲的这一位,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而是历史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情,这位预言家,每次都能够精确的按照他预见的发生,有确切的时间、人物、时间。他就是三国时期的郭嘉,咱们结合《三国志》等史料,来证实郭嘉的预言。

郭嘉预言袁绍成不了气候

郭嘉出生在公元170年,在郭嘉21岁的时候,被郭图引荐成了袁绍的谋士,当时的袁绍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很多人认为袁绍能成就霸业。跟了袁绍一段时间后,郭嘉就预言郭嘉成不了气候,当时郭嘉对郭图说,《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意思是: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审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事头绪太多,把握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救天下大难,成就霸王大业,太难了!郭嘉认为袁绍成不了气候,预言的非常准确。

投奔曹操后,曹操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十胜十败”,再次预言曹操能打败袁绍

在家赋闲六年的郭嘉,到了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器重的戏志才去世。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推荐人才。荀彧推荐了荀攸、钟繇、郭嘉。紧接着曹操便开始面试郭嘉,讨论的内容是“论天下事”,这次面试结束以后,曹操高度赞扬郭嘉《三国志》记载:“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说了一句:“真吾主也”。郭嘉就成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

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失败,袁绍写信便羞辱曹操,曹操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曹操便问郭嘉:“袁绍拥有好几个州,兵强马壮,如果我去征讨他,恐怕会打不过他吧?”郭嘉告诉曹操,刘邦本来打不过项羽,刘邦靠智慧取胜。于是郭嘉便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对比了袁绍和曹操。

《傅子》记载: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意思是:袁绍注重繁琐的礼节,曹操自然得体,这是道胜。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意思是:袁绍直接叛逆,曹操虽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毕竟是奉顺汉室来率领天下,这是义胜。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意思是:东汉大乱的原因是因为政策过于宽松,袁绍以宽济宽,不能威慑四方。但曹操治理严明,大家都依法行事,这是治胜!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意思是:袁绍表面上很大方,内心却很多疑,所以任用了很多都是亲戚朋友,曹操用人看起来很随意,但内心却犹如明镜,是有才能才会任用,不在乎远近,这是度量上的胜利!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意思是:袁绍谋划很多,但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情很少,而曹操有了决策就立刻执行,还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这是谋胜!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意思是:袁绍喜欢虚名,所有有很多只会吹捧的人去投靠他,曹操用心待人,不虚荣,善待有功的人,正直忠诚的人都会为您所用。这是德胜!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意思是:袁绍只会忧虑他看的见的人和事,曹操却心怀天下的大事,救济和忧虑着所有的百姓,这是仁胜!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意思是:袁绍的手下争权夺利,胡说八道,制造祸乱,而曹操用道德统御着手下,这是明胜!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意思是:袁绍无法明辨是非,而曹操用礼和法来推行正确的事情,这是文胜!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意思是: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要领,而曹操以少胜多,用兵如神,这是武胜!

从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之说,可以看出,里面包含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简明扼要的,分析了袁绍和曹操的优劣势。郭嘉分析的非常透彻,不但振作了整个曹营的斗志,更帮助了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投奔曹操时,郭嘉预言刘备不会寄人篱下,让曹操将刘备软禁,曹操不听,结果放虎归山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了,就投奔曹操,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询问郭嘉的意见。《傅子》记载:“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俱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郭嘉认为: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

但是曹操却忘记了郭嘉后面的嘱托,《傅子》记载: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郭嘉意思,要软禁刘备,但曹操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到了公元199年,曹操让刘备带兵攻打袁术,郭嘉认为这是放虎归山,果然,刘备到了徐州以后,杀了驻守徐州的车胄,公开反叛曹操。

在曹操想退兵休整的时候,郭嘉预言不能休整,可破吕布

公元199年,在袁绍和曹操对战之前,趁着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郭嘉预言,现在攻打吕布,否则和袁绍决战的时候,吕布会帮助袁绍。于是曹操立刻出兵,经过三场战斗后,大破吕布,吕布只好退守城池。吕布虽然失败,但是曹操这边的士兵也非常疲倦。曹操打算退兵修整一下,郭嘉认为不能修整。

《三国志》记载:“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意思是:荀攸、郭嘉都劝曹操说:“吕布有勇无谋,现在连续三次被我军击败,他的锐气已经衰落。军队中以大将为主心骨,将领一旦精神不振,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识了。陈宫虽然有长却没有急略,我军应当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的计谋还没有确定,加紧攻打,吕布必然被我军拿下。”随后曹军引来沂水、泗水灌城,下邳城被攻破,吕布也被活捉。

曹操破刘备,郭嘉预言袁绍不会出兵相救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了避免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曹操担心自己去打刘备,袁绍肯定会在背后攻击自己,曹操非常犹豫,就问郭嘉。《傅子》记载: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意思是:袁绍性格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随后,曹操征讨刘备,情况正如郭嘉所料,刘备战败,袁绍也真的没有出兵。

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郭嘉预言孙策之死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大战即将来临,这次战役决定将来谁才是北方霸主。在关键时刻,传来密报,说小霸王孙策准备出兵渡江,发兵偷袭曹操在许都的根据地。曹操与袁绍相持的过程中,已经处于劣势,曹操没有多余的兵力保卫许都。军心涣散,曹操也犹豫不决。

郭嘉预测《三国志》记载: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人,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个人抵抗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被刺客杀了。”郭嘉果然神机妙算,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郭嘉预言袁谭和袁尚两兄弟会起内讧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官渡败给了曹操病逝,袁绍留下袁谭和袁尚两兄弟。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劝曹操趁胜追击,彻底击败袁军。然而郭嘉却力排众议,《三国志》记载:“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郭嘉认为袁谭、袁尚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掺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假象,果然如郭嘉所料,曹操刚起身打刘表,袁绍的两个儿子起内讧,袁谭打不过袁尚,就派兵向曹操投降求救。曹操趁机回军北上,二袁一死一逃,曹操轻松的平定了河北。

曹操横扫乌桓,郭嘉预言刘表不会来偷袭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了河北,袁尚和袁熙逃到了乌桓,曹操就担心,将来乌桓支持袁尚重新杀回来,自己腹背受敌,曹操就想带兵去征讨乌桓。曹操和部下就担心,乌桓地处偏远,一旦远征,刘备一定鼓动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再次预言,可以放心地去远征,刘表不会偷袭许都。

《三国志》记载: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之。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从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意思是:曹公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依仗其地处偏远,必定没作防备。可趁其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定可取胜。况且袁绍对汉人和乌桓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未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只能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加施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桓的资助,招纳为其主拼死效命的人;乌桓一动起来,汉胡百姓都将回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贪图的计谋,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桓,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

曹操再一次采用了郭嘉的建议,曹操出征乌桓,刘备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干。等到曹操从乌桓王蹋顿大本营柳城班师回朝时,刘表才后悔,说不听刘备的话,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曹操平定乌桓以后,很快把矛头对准了刘表,刘表还没有来得及和曹操交峰,就病逝在了襄阳。

郭嘉预言的非常准确,无论时间、人物、事件,都按照他预言的发生了。可惜的是,在曹操征伐乌桓的时候病逝,当时年仅三十八岁。后人就特别爱把郭嘉和诸葛亮作对比,巧合的是在郭嘉死后不久,诸葛亮才在刘备三顾茅庐之下出山。于是后人就流传一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诸葛亮就是怕郭嘉,所以才一直不敢出山。不过有人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如果说郭嘉的命要是能长一点,说不定根本就没有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卧龙也就不会出名了。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