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汽車企業,

除了要製造深受人們歡迎的產品,

同時也要敢於革新、敢於試錯、

敢於去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撰文·於文浩攝影·湛濤版式·馬寧

雖然我不是Bimmer,但作爲車迷的我一直對BMW這個品牌抱有一絲崇敬。記得E38的7系、E39的5系還抱着經典不放時,BMW大膽地啓用了克里斯·班戈,讓飽受爭議的新一代7系E65和5系E60大放異彩,使得BMW徹底改頭換面,進入了全新的產品設計時代。當然,革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BMW與其他創新的企業一樣也不是一帆風順,比如,BMWi8。

十一年前i8概念車的亮相,憑藉藍白配色與充滿未來感的造型着實讓車迷們驚豔了一把。但由於年代的侷限導致BMW沒有像新勢力的特斯拉那麼激進,在2014年i8以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身份發佈,搭載的是1.5T三缸發動機配前後電機。或許是造化弄人,當BMW確定i8最終量產動力選擇時,就註定了他短暫的試驗品命運。

“1.5T三缸發動機、超跑”,即使到了今天,絕大多數人很難將這兩個名詞聯繫到一起。試想一下,售價十多萬元的家用轎車採用三缸發動機都會被消費者詬病,何況i8的售價已經接近200萬元,現實也證明消費者不會衝着“藍天白雲”的logo花超跑的錢去買輛小排量三缸插電混動車型。另外,以現在的加速標準來看,百公里加速4.6秒是不是有點兒尷尬了。與同級的跑車比人家個個都是跑進4秒內的主兒,而與現在大行其道的電動車比,人家推出的性能款幾乎都能打進3秒的圈層,i8的加速成績再加上高昂的價格恐怕沒人會帶他玩兒的。

實際體驗也讓我大失所望,電車所帶來的加速快感在他身上毫無體現,哪怕是換成運動模式。當然,起初你會被從車後傳來的模擬引擎聲所俘獲,但加速時間和聲浪大小成反比的現實讓我從幻想中清醒過來,放下敞篷的那一刻才意識到那只是不忍現實的假象,而這種假象只有你一個人坐在車裏知曉。

當車輛徐徐劃過人羣時,靜默地如深海潛艇般讓人毫無察覺,偶爾會有人抬眼瞅瞅相貌,然後毫無波瀾的目視前方,我想這是對跑車車主最大的打擊。不過,也不都是i8的錯,誰會想到全球的電動車領域發展太過迅猛,六年的時間讓i8在市場中已變得落伍。這幾天開着i8在城市中穿梭,我曾想當時的他如果打造成純電車該多好,哪怕以現在的動力系統換成電動車的音效也不至於落得如此田地,這讓i8失去了太多的競爭優勢。

至於其他的駕駛感受,i8的表現同樣是中規中矩,坐姿有些偏高,車內的設計風格還是BMW上一代的理念,與其他車型有很多通用的組件讓他沒有了超跑的尊貴感。指向還是熟悉的BMW感覺,懸架的調校可以用“賊硬”來形容,比我之前試駕的路特斯Eovra還硬,過減速帶時你恨不得屁股下加個抱枕。當然,跑車嘛,硬邦邦的調校讓他在過彎時有着極高的速度極限。

不過,雖然覺得i8有些生不逢時,但他在技術領域研發是超越同級的,這也是他價格過於高昂的原因。採用BMW的“LifeDrive”模塊架構讓整個乘員艙不計成本的使用了高強度且輕量化的CFRP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使得車身重量控制在1.5噸以下。同時,碳纖維材料的車頂與車身通過粘結方式連接,金屬構件與碳纖維車身通過螺栓連接,這些都有別於傳統金屬的焊接形式,即便i8現在停產,他的結構設計也爲BMW在今後的發展中提供了大量的創新型技術實踐。

眼前的這臺i8敞篷版雖無法阻止停產的腳步,但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如果當年i8沒有選擇插電式混合動力形式,而是直接採用純電動技術,以他這種大膽的設計手法和充滿未來感的造型,我想他或許能與保時捷Taycan一戰,甚至能作爲Taycan現在最直接的靶向對手。但是歷史終究是無情的,十多年前的電動車技術尚不成熟,哪怕是普通電動車的續航也只是在200公里上下徘徊,換做一輛超跑恐怕無法將加速和續航做的像現在那麼均衡,插電混合動力技術在那個年代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只能說i8有些生不逢時。

我很慶幸,在i8停產之時我試駕了這款“量產的概念車”,因爲我知道再次與他接觸的機會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畢竟在量產的六年裏,他總共也就生產了20500臺。或許,在BMW的歷史中,i8飽受的爭議要遠高於克里斯·班戈設計的7系,但他給BMW留下的經驗和向新能源轉變的意義要遠遠超過車輛本身。

BMWi8敞篷跑車

車身及驅動型式:中置四驅,2門2座軟頂敞篷車

發動機:1.5T,I-3,231PS

單電機:105kW,100Nm

變速器:6擋手自一體

懸架:

前/雙叉臂式獨立,後/多連桿式獨立

制動:前/後通風盤式

輪胎:

前195/50R20、後215/45R20

長×寬×高:4689×1942×1282mm

軸距:2800mm

整備質量:2300kg

官方0-100km/h加速:4.6s

油箱容積:42L

工信部純電續航里程:50km

上市日期:2019年3月

廠商指導價:195.80-202.80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