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百家讲坛》开坛后,中国历史和所谓的国学在大众传媒的科普领域大行其道,在我看来,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甚至近代历史中是极其不健康的。”

这是复旦教授唐世平先生对中国历史的评价。他认为,中国公众更应该了解现代世界文明的形成,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中国历史尤其是1840年前的历史就是一部改朝换代史,除董仲舒和王安石变法外没有根本性变革,不如1500年以后的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的核心主线是权谋术,过于沉迷其中会使人陶醉于争权夺利的快感中,而这恰恰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大伤害。年轻人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

唐教授的言论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当前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中国历史就是改朝换代的循环,缺少根本性社会变革,整体发展趋势是从先进走向落后,思想自由走向集权,最终走到死胡同,被西方所超越。假如继续沉迷于中国历史,只会加大与世界文明的割裂,再一次走上故步自封的道路。

对中国历史稍有涉猎的人,很容易得出这种结论,但这个结论真的正确吗?

得出这个结论的人,很大可能是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就以唐教授本人来说,他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他的专业是国际关系、分子生物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作为业外人士,对历史缺少系统性研究,在发表言论时难免带有偏颇。

事实上,中国历史绝非普通人了解的朝代更替、帝王将相、权谋心术之类的封建文化,也有国家治理、民本主义、世俗精神等积极向上的内容,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唐教授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混淆了学术历史和科普历史的区别。中国历史的受众是本科率只有4%的普通民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历史是枯燥而乏味的,如非历史专业出身,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背历史朝代表,甚至对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也所知甚少。这种大环境下,希望中国民众去了解中国历史中的精神内涵显然太过苛刻。

比如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记》,许多人读过《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李将军列传》,对春秋战国、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又有多少人知道《礼书》、《乐书》、《律书》、《河渠书》、《货殖列传》呢?又有多少人会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官制、税制、服饰、律法、徭役、兵制感兴趣呢?如果不能通读历史,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充分了解,得出“中国历史只是治乱循环史”的结论是荒谬的。

被唐教授大加批判的《百家讲坛》实际上在历史科普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者们通过帝王心术、忠臣良将、后宫秘史、官场厚黑、江湖义气等内容使一大部分对历史毫无涉猎的人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如果把“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看作“沉迷于中国历史”,未免有些上纲上线了。

如果说中国古代史没有现代意义,那么西方古代更不具备。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亡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罗马终结于15世纪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整个中世纪时期,西方世界笼罩在封建主义和宗教主义双重压迫下,既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政治体系和统治基础,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都未能完成欧洲大陆的统一。如果说中国古代是治乱循环的历史,那么西方古代连治乱循环都谈不上,它们从始至终都没能建立一个能长期进行高效统治的政体。

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世界历史对现代的进步意义诞生于文艺复兴,发展于工业革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高潮,终结于全球民族解放运动。60年代后,西方对世界的垄断统治结束,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现代整体,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今后世界发展将由中国引领。学习历史既不能束缚于一家之言,也不能妄自菲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历史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