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相比早年高峯、于謙爭當“相聲皇后”的劇場相聲,如今德雲男團專門開檔綜藝選一哥的場面,無疑大得多了。德雲社家大業大,有的是(金主)爸爸,後宮爭寵當然也更激烈。

10月30日,《德雲鬥笑社》迎來最終考覈,“雲鶴九霄”八位弟子進行最後一場相聲演出,角逐本季總冠軍。

在互選預測環節,身爲郭德綱“愛徒”的欒雲平被師兄弟們視爲一哥的不二人選。最終,卻是以“盤他”被網友熟知的孟鶴堂,成功上演“下克上”,擊敗欒雲平捧得金飯碗,也將《德雲鬥笑社》“無盡反轉”的風格倔強地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想《德雲鬥笑社》上線前,硬糖君自己雖然期待,但也不敢過高預測。畢竟本質“團綜”,團綜這東西有多難出圈,大家都知道。但作爲德雲社與騰訊視頻合作的首檔節目,《德雲鬥笑社》最終表現出了與德雲社此前線上節目的高度差異化:

不再是面向資深粉絲與相聲圈層的線上演出,而是融入真人秀邏輯的相聲團綜。其中既有老少咸宜的相聲表演,又有對相聲文化的科普,更有對成員的人設塑造,還有嚴敏招牌式的豐富賽制。

就這樣在輕鬆的陪伴感中,節目的破圈似水到渠成。

迴歸“笑”的本質

喜劇是永遠的剛需,但觀衆老爺越來越難討好。相較於篇幅較長的喜劇綜藝,即來即笑的短視頻似乎更加靈活討巧。

爲了對抗圖文段子、短視頻,喜劇綜藝不斷豐富自己的形式。但加入太多元素,又容易削弱笑果。“喜劇綜藝套路感太強”“沒有代入感不好笑”。觀衆抱怨的背後,是對喜劇綜藝迴歸“好笑”本質的呼喚。

2019年末,騰訊視頻透露將製作以喜劇廠牌德雲社爲核心的喜劇綜藝,當時便引起網友熱議。歷經大半年,2020年8月27日《德雲鬥笑社》終於上線,雖說有各位“說學逗唱的哥哥”獻藝,郭德綱、于謙領銜。但鑑於近兩年已有不少喜劇綜藝遇冷,仍讓人擔心“團綜”變“團建”,圈內獨自嗨。

還好,騰訊視頻與德雲社的聯手沒讓人失望。在豆瓣《德雲鬥笑社》相關頁,不少觀衆表示隨着節目最後一期播完,“我每週的快樂沒有了”,並催更第二季搞快點。

短視頻平臺上,則有不少觀衆自發剪輯、二次創作的節目片段,如郭德綱郭麒麟父子“對打”、欒雲平懟懟合集等。作爲一檔喜劇綜藝,《德雲鬥笑社》圓滿完成了逗笑觀衆的任務。

而究其原因,不僅在於德雲哥哥們是相聲演員,利用專業“降維打擊”,更因其綜藝主線、任務設置始終圍繞“笑”做文章。

觀衆爲什麼會覺得“好笑”?一定是節目所傳遞的內容與他的生活有相通之處,勾起觀衆的代入感,才更引人發笑。相聲表演總要拿自己說事兒,或者拿“於老師的爸爸們”說事兒,也是這個道理。單獨表演一個段子,遠沒有這個段子發生在具體的人、具體的情境中那麼好笑。

角逐“德雲新一哥”的主線貫穿《德雲鬥笑社》始末,這就與普通人的職場競爭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雲鶴九霄”的師兄弟們,爲了獲得優先選擇權,或是給對方挖坑,或是暗自結盟。當小嶽嶽幽怨道“兒徒就怕見愛徒”,哪個打工人能不會心一笑。

除了能讓觀衆產生代入感,節目走向的不確定性、隨時反轉,也讓觀衆在反差作用下爆笑。《德雲鬥笑社》又有“無間道”之稱,無腳本內容以及隨時可以被破壞更改的規則,使得節目走向時常處於“失控”邊緣。“下一秒就反轉”,極大加強了節目的戲劇張力。

而與許多喜劇綜藝不同,《德雲鬥笑社》沒有過多着墨於某種價值觀的傳遞,降低了觀衆的觀看負擔和注意力分散。本來嘛,看喜劇綜藝就圖開心,沒有價值觀大課的零負擔綜藝,更下飯也更哄睡。

當“德雲哥哥”遇上“極挑第七人”

雲和數據2020年綜藝年榜上,播出僅兩個月的《德雲鬥笑社》就殺入年度TOP10。在雲和數據9月的霸屏綜藝榜單上,《德雲鬥笑社》更是空降三甲,成爲唯一一檔非“綜N代”綜藝。

截至發稿時間,節目播放量超11億,期均彈幕數近35萬,數據仍在穩健增長。以騰訊視頻的過往情況看,期均彈幕數甚至追平了選秀綜藝(好吧,哥哥們也是在搞選秀)。這樣的成績無論放在喜劇綜藝這一細分品類,還是整個綜藝大市場來看都很亮眼。

作爲喜劇綜藝中的“最強新人”,《德雲鬥笑社》成功的關鍵,還在於對喜劇綜藝賽道的拓寬。一般來說,喜劇綜藝往往採取單一模塊進行內容演繹,或專注於專業內容輸出,在人情味上有所欠缺;或以戶外真人秀方式進行“身體搞笑”,在專業度上又略顯不足。

當說學逗唱的哥哥們遇上極挑第七人,喜劇IP和嚴敏導演碰撞出了更多可能性。《德雲鬥笑社》採取真人秀搭配相聲演出的方式,平衡娛樂性與專業性,增強節目的可看性,使其適配於更廣的觀看人羣。

真人秀環節被安排在節目的前半程,展現相聲演員臺下的生活點滴。師兄弟間的“爾虞我詐”,既是相聲表演在舞臺下的延續,又降低了觀衆的理解與入門門檻。單看真人秀環節,即使對德雲社及相聲文化一無所知的觀衆,也能從師兄弟互坑中找到快樂。

相聲演出和創作,則在節目的後半程。這其中不僅包括登臺演出的重頭戲,還記錄了演員們登臺前構思打磨作品的點滴,使得《德雲鬥笑社》在好笑之餘,又多了一層成長色彩。

一檔好節目,一定是通過自身亮點與情感勾連持續吸引觀衆一期期追下去。“好笑”,是《德雲鬥笑社》吸引觀衆的亮點;而“成長”,則是留住觀衆的關鍵。

爲什麼選秀節目總是能吸引觀衆真情實感?就是因爲觀衆見證了選手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成長過程,參與了他人的一段人生。

《德雲鬥笑社》雖爲喜劇綜藝,但我們仍舊能通過一期期節目的遞進,清晰看到不同演員的成長軌跡。

如半路出家的尚九熙,始終覺得自己在師父郭德綱心中位置不如“愛徒”欒雲平、“兒徒”朱雲峯等師兄,因此在師父面前使活兒總是束手束腳易“翻車”。郭德綱與尚九熙一番推心置腹的深談,解開了他的心結並且直接反應在隨後的相聲表演中。

打造喜劇IP是個苦差事,順了哥情失嫂意,滿足粉絲又要吸引大衆。《德雲鬥笑社》雙線並重的處理方式,輔以靈活多變的規則與不按常理出牌的反轉設定,也爲喜劇廠牌的延伸發展提供了又一重解題思路。

多手段聯合發力,助力相聲文化破圈

有街舞、rap的先例,網綜已成爲圈層文化走向大衆的重要助力。雖然相聲文化經過郭德綱于謙等著名演員的努力、劇場相聲的厚積薄發,迎來了中興時代。但作爲起源於京津地區的地緣性文化,相聲想要煥發新生機,進一步突破地緣限制,就不能只依靠某幾個知名演員或相聲表演團體。

除了滿足觀衆對“笑”的渴求、探索喜劇綜藝新模式以外,《德雲鬥笑社》還承擔着第三重任務:助力相聲文化破圈。在互聯網上,來一場盛大的“開箱演出”。

圈層文化要如何破圈?或許可以用一句飯圈金句來概括:因爲了解所以深愛。相聲要破圈,需要讓人瞭解“什麼是相聲”“說相聲的是什麼人”。

對於年輕人來說,相聲文化熟悉又陌生。我們會因粉絲篩選過的特定碎片視頻認識某個演員。但也因這些視頻是他人篩選過的產物,視角過於單一、甚至過於粉絲化,路人觀衆很難get到萌點。

《德雲鬥笑社》提供了一個全面認識相聲演員及相聲文化的窗口。不同演員的個性通過節目系統又鮮活地呈現在觀衆面前。比如欒雲平愛懟人,背後是他對師弟們的愛,對整個德雲社的責任。通過綜藝節目看演員,比碎片化的短視頻要立體、豐滿得多。

一些著名相聲段子的起源、行話也被糅合在節目中,對外傳遞相聲文化的同時,更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與延展性。第一期節目的“找樑子、選房子”,通過演員們根據不同房間的擺設猜測自己第二天的表演內容,自然而然地帶出了“樑子”一詞的真實含義——相聲的故事梗概。還有些難以用場景解釋的相聲名詞,則由岳雲鵬化身講解員對觀衆一一道來。

相聲文化的各種知識點在節目中博覽大觀:從最基本的量活使活、捧哏分類,到白沙撒字、太平歌詞、柳活等。十期節目追下來,硬糖君感覺自己也變成半個相聲專家。

觀衆通過節目對相聲文化有了一些瞭解,進一步有了主動探究的心思,相聲文化就得以在不同世代間流動起來,成爲“活”的文化。

當然,實現圈層文化破圈,僅僅依靠綜藝本身並不夠。以《德雲鬥笑社》作爲核心,騰訊視頻除綜藝“本體”外,還有諸如直播、短視頻、衍生花絮等多種娛樂手段打輔助,力求觸達更廣泛受衆。

在新興娛樂手段的加持下,傳統文化一方面得以影響更多年輕人,尤其是原本對相聲文化並無瞭解也不關注的年輕人;另一方面,有着百年曆史的相聲也得到了文化煥新的機會,通過與新娛樂手段的結合,碰撞出新內容與新形式。

相聲來自民間,從普羅大衆的生活中汲取養分開出藝術之花。《德雲鬥笑社》是一次好的嘗試,對外傳遞相聲文化的同時,也給了演員們瞭解時興娛樂方式,並將其與相聲融合創新的機會,以提升相聲藝術的生命力和魅力。

從騰訊視頻通過《德雲鬥笑社》這一檔節目進行的三重嘗試來看,這條通過綜藝節目激活圈層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路徑已然走通。2021年,評書、京劇之類的傳統文化綜藝,不考慮安排一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