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之下,波及的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影響程度之深、持續恢復之難可能是任何人都無法預知的,即使到了現在仍然還沒有看到世界最壞情況究竟會如何?雖然我國風景獨好,成爲全球首個恢復增長的經濟體,但在世界經濟生活大循環以及世界地球村的大背景下,新冠疫情導致的史無前例的經濟衰退對任何經濟體都難以置身事外。而我國經濟如何制定生意人政策以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就至關重要。

據報道,近日國家發改委聯合教育部、工信部、財政部、住建部、商務部、文旅部等13個部委出臺《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出臺了四大方面共19條推動經濟供需循環暢通、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具體措施,內容覆蓋了線上消費、服務消費、實物消費、製造業等消費重點領域。其中文化旅遊和餐飲消費的進一步推動成爲重點。

首先,我國14部委擴大內需促消費進一步推動文化旅遊和餐飲消費的具體措施到底有哪些?

在出臺的19條具體促進消費的措施中,在推動旅遊產業發展、餐飲消費和新型文化體育消費等方面措施衆多,歸結起來主要有:

一是加大旅遊年票和一卡通發行力度。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等著名景點資源豐富的都市圈,增加旅遊一卡通和預付式旅遊年票發行力度,推出更多價廉景美旅遊線路。加大旅遊宣傳推廣。

二是強化品牌引領,辦好“心靈四季 美麗中國”線上全國旅遊宣傳推廣活動,加強與新媒體合作,推動傳統旅遊業傳播方式等創新,激發文化和旅遊多元消費與市場振興。

三是選擇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民宿發展較爲規範的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景點,在節假日集中進行宣傳,帶動更多跨省旅遊。

四是鼓勵各地加強與電商平臺合作,開設網上店鋪、代銷點,拓展鄉村物流佈點,擴大特色產品銷售。

五是積極支持餐飲恢復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有序恢復酒吧、咖啡店、餐飲店等經營,因地制宜,放寬臨時外擺限制。

五是增加社區生活服務消費,因地制宜對社區早餐店、家政服務網點、理髮店以及提供養老、托育服務的生活服務經營場所給予用地、辦證、內部改造等方面支持。

六是豐富線上體育智能賽事供給。舉辦全國性智能體育大賽,將智能滑雪、智能足球、智能賽車、智能騎行等更多內容納入賽程,結合拓寬5G應用場景,帶動健身器材和5G終端產品快速銷售。

其次,爲什麼強化推動和促進消費的措施?旅遊餐飲消費在我國消費中有什麼重要意義?

雖然說從今年8月份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已經全部出現正增長,我國經濟呈現出恢復的良好態勢,但在國外疫情影響仍然無法預測的大背景下,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仍然成爲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和措施。

我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和支撐能力越來越強,這也體現出消費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據數據顯示,2019年社會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經達到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六年成爲我國經濟增長第一動力,因此,社會消費的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將成爲我國未來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

餐飲和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經成爲拉動國內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爲10.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5%。

從旅遊消費支出對我國消費貢獻度看,旅遊消費支出佔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數據顯示,從2015年的19.2%到2019年的21.9%,中國居民旅遊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佔比總體上有了一定的提升。2019年中國居民旅遊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佔比升至21.9%,達到自2015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而餐飲業在消費市場和消費支出的貢獻也越來越大,2019年中國餐飲業市場規模爲46721億元,同比增長9.4%。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增速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4個百分點;餐飲規模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爲11.3%;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爲13.1%,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個百分點。自2014年起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趨勢,比重從2013年的10.8%上升至2019年的11.35%。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旅遊業還是餐飲業都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成爲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2019年中國餐飲業從業人數爲252.8萬人,同比增長7.9%,餐飲業就業貢獻(尤其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已經在第三產業中成爲第一大因素。

旅遊業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2019年旅遊經濟繼續保持高於GDP增速的較快增長,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

從上面的實際情況看,餐飲業和旅遊業的推動對我國未來經濟的增長是至關重要的。

其三,從目前的情況看,積極支持和推動我國旅遊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對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無論是從餐飲業還是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是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旅遊業和餐飲業作爲服務大衆的基礎消費需求,需要在新時代通過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旅遊和餐飲消費需求。我國在經濟轉型、消費升級過程中,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和消費升級對旅遊業和餐飲業發展提出了更新、更新的要求,旅遊和餐飲產品將從滿足物質體驗向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轉變。

從疫情的衝擊情況看,旅遊業和餐飲業是受到衝擊最嚴重的行業,雖然通過線上消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但整體而言衝擊巨大,數據顯示,2020年1-5月全國餐飲收入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36.5個百分點,相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3.5%),全國餐飲市場增幅低於整個消費市場增幅23個百分點。如何推動旅遊和餐飲業的恢復和發展可以儘快對沖疫情衝擊造成的損失,啓動和恢復旅遊業和餐飲業的正常秩序,對我國消費和經濟的發展就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旅遊業和餐飲業的恢復和刺激實際上就是對我國經濟、消費和社會信心的復甦和恢復。

今年的雙節8天長假,對我國消費能力、消費秩序和疫情下消費如何擴大消費是一種檢閱,事實證明我國的旅遊和餐飲消費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和空間,2020年國慶期間全國餐飲行業平均營收超過了2019年國慶餐飲營收1.3%,說明我國餐飲消費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從旅遊業情況看,我國旅遊經濟已經進入疫情防控常態情境下全面復工復產復業新階段, 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八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與端午節假期相比,恢復進度分別提高了28個和39個百分點。調查數據顯示,長假期間85.0%的遊客參與了各類文化休閒活動,其中參觀歷史文化街區、博物館、美術館的遊客比例分別爲41.8%、40.5%和27.1%。

從數據看,我國疫情防控、旅遊安全、文明旅遊進展順利,全年旅遊發展預期有望從謹慎樂觀轉向相對樂觀,同樣預示着我國的餐飲和旅遊業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麒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