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我們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最近許多人都在轉這個視頻,董仲蠡的演講——《教育的意義》。

他在演講中講道: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天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便是教育巨大的缺失與悲哀。

樂嘉發微博說:“我有點激動,聽了兩遍,蕩氣迴腸,依舊激動。我們痛斥中國教育的操蛋,同情應試教育體系體例的悲催,但實在,我們也未必知道教育是爲啥。董仲蠡的這篇演講——《教育的意義》,至臻化境,聽得心酸,震撼。願天下所有的老師們都能聽到這篇演講。”

“曾經我們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董仲蠡在演講中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是呀,如他所言,我們生活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跟着生活壓力、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於無暇去思索諸如“我們是誰?我們想要做什麼?”此類題目。

無比倉惶地爲了分數而學習、爲了聲譽而教授教養。乃至於對於知識文化本身不做思考探究,只問“這有啥用?”,或者說“這對考試加分有啥用?”

尤爲喜歡董仲蠡演講最後說的那段話,他的語調很溫順,他說: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們中國被稱爲文明古國,經千年顛沛而魂魄不散,歷萬種災厄而總能重生,就是由於我們正視教育、我們程門立雪。

早在文化的緣起就將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立爲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圖騰。

而對於教育的執念即便在最困苦的歲月、最艱難的日子裏,總有人不拋棄,總有人把教育重新拾起、擦拭,奉還於我們的神壇。

文化和學問經過數百年、數千年積累而來,凝結了不知道多少先賢學者的聰明,所以它的價值不應當只作爲一種餬口手段的時候才被人正視。

那些看似無用的詩詞曲賦、歷史人文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一部分。

不爲考試、不爲聲譽、不爲高分、不爲賣弄,只爲修心。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