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是蠶桑產業的根和魂,寧南縣現有桑園面積23萬畝,依靠着這萬畝桑園,帶動了全縣2.5萬戶、10.2萬農業人口致富增收。歷經四十多年的持續發展和經驗積累,寧南蠶桑繭絲產業已發展成爲當地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柱。

寧南縣阡陌桑園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國繭絲價格急速下跌,下降幅度一度超過40%,絲綢生產企業面臨訂單慌,無力繼續投產,繅絲廠生絲銷售不暢,企業庫存量增大、流動資金嚴重不足,影響蠶繭收購,繭絲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在此情形下蠶桑產業也受到了很大影響,農戶減少定種數甚至不訂蠶種,許多桑園桑葉無蠶可喂,造成浪費。但從長久來看,栽桑養蠶依舊是我縣大部分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雖因疫情影響,繭絲綢產業和蠶桑產業的各環節都受到巨大沖擊,但疫情影響過後必定會迎來新的增長與機遇。

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以寧南縣六鐵鎮爲代表的彝族地區在逆境中厚積薄發,持續加大栽桑力度,始終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意識,幹部羣衆凝心聚力、團結一心,壓緊壓實蠶桑產業發展責任,通過進一步擴大桑園面積,確保蠶桑產業在疫情影響過後的持續健康發展,有效助農增收致富,推進脫貧攻堅鞏固提升。

遠眺彝區桑園

2020年,寧南縣彝族地區通過宜桑區應桑盡桑的模式擴大桑園面積,累計栽桑1200萬株,嫁接桑樹500多萬株,目前桑園面積已達到2.5萬畝。一是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桑園套種,改變以往單一的生產模式。縣南絲路集團加大支持力度,積極與各村鎮對接,將8000噸蠶桑專用肥免費運輸併發放到蠶農手中。扶持育苗地200畝,與育苗大戶簽訂了450萬株桑苗,並鼓勵桑農自行育苗20多畝。二是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縣蠶業部門積極爭取資金扶持,對彝族地區灌溉溝渠、桑區便民路、養蠶大棚等大力投入,使蠶農生產生活條件再得到較大改善,提高生產效益。三是持續完善桑地流轉機制。引導外出務工人員流轉閒置桑園、土地,鎮村組幹部積極協調外出務工人員的拋荒桑地,流轉給養蠶大戶和周邊有養蠶積極性的農戶,有效防止拋荒桑地的流失造成的資源浪費。通過積極引導大蠶農戶僱傭貧困戶和剩餘勞動力,解決生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有效增加貧困戶收入,助力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成效。

寧南縣彝族地區通過多種模式和方法來引領農戶持續學習提高栽桑養蠶技術。一是以“黨建+蠶業生產”的模式,充分結合農民夜校、三會一課等載體,邀請專業技術人員採取專題培訓會議和進村入戶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蠶業生產專題講座和實用技術培訓;二是強化、優化技術指導隊伍,引導有技術的黨員和養蠶大戶組建志願服務隊,定期深入蠶農家、田間地頭等進行現場指導;三是建立蠶桑產業發展示範基地,做好示範引領,不定期組織蠶農到示範基地進行現場學習,開展現場交流分享會,不斷提高生產效益。

疫情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影響,是巨大難題也是難得的機遇,疫情後時代人們對各種商品的需求將逐步恢復,在疫情時站住腳跟的企業必將搶得行業先機,寧南縣彝族地區在逆境中穩固自身,謀求發展,實現了優質蠶桑基地從河谷地區到二半山的轉移。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縣農業部門多措並舉,進一步擦亮了“中國蠶桑之鄉”金字招牌,繼續高舉着“全省第一、全國一流”優質蠶桑生產基地這面大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