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岸英短暂的一生中有三个人在其心中占据着十分非常重要的席位,父亲毛泽东与母亲杨开慧自然是要占两个名额的,而剩下的那一个名额要论的话,陈玉英可能要算一个。

陈玉英在毛岸英心中有多重要呢?

——当时科技并不发达,大家联络感情主要是通过写信的方式,而在毛岸英为数不多的已公布家书中就有一封是专门写给陈玉英的。

您的身体千万也要注意,同时又要好好在自己岗位上工作,不要使人家觉得解放后你似乎有了“后台”就不听话了,不好好工作了,这是不对的。我们是劳动人民,我们以此而光荣,但因此我们永远应当是世界上最忠实、最纯洁、最勤劳、最朴素、最刚强而又善良的人们,望你永远不失这种伟大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宝贵这种工人伟大的优良品质!去掉一切不好的非工人阶级的品质!

以上内容就是节选自家书中的一些段落,从这些文字当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出毛岸英同志的家国情怀,更可以感受到毛岸英对陈玉英这个长辈的感情是有多深。

陈玉英曾是毛泽东家的保姆,她的这个名字在平时很少用,因为毛泽东的家人更愿意称呼其为孙嫂,而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夫家是姓孙,更是因为这样的称呼能够显得亲切一些。

孙嫂出生于湖南省宁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十分的贫困。

——也正是因为太过于潦倒,她不得已从小就给人做了童养媳,年龄才刚刚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外出帮工,赚钱维持生计了。

1926年冬天。

此时毛泽东的事业刚起步不久,他正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当中,已经无暇顾及到家庭了,但此时的家庭负担却是极其沉重的。

大儿子岸英四岁。

二子岸青也两岁了。

而三儿子岸龙已经在“路上”,即将出生。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请一个保姆照顾妻儿了,而毛泽东听人说陈玉英踏实肯干,并且已经做了十多年保姆经验丰富,于是便托人将她带到了家里。

就这样毛泽东一家与陈玉英这两类本不应该在同一时空的命运体,竟奇迹般的绑在了一起。

而这个时候,陈玉英也快30岁了,在外面摸爬滚打有了一段时日。

陈玉英第一次来到长沙望麓园一号(毛泽东家)的时候,毛泽东首先问了一下陈玉英家里的情况,陈玉英小心翼翼的应答,十分的谨慎,直到看到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说道:“留下吧 !”,她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当时站在一旁的杨开慧似乎看出了陈玉英的拘谨,于是亲切地对孙嫂说: “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你不要当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

杨开慧的这一番话,让陈玉英心里无比的温暖,因为在此之前她与雇主之间没有过任何朋友之谊,有的只是主仆关系,杨开慧与毛泽东是为数不多能够将自己当作朋友的雇主。

地位这东西,对于之前的陈玉英而言,实在是太奢侈了。

所以在此时,其实陈玉英心里就暗暗下定了决心:“自己要一辈子做毛泽东家里的保姆,除非他们赶我走。”

一开始,陈玉英每次买菜,都要向杨开慧报账,将每一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这也是陈玉英多年保姆以来的经验,毕竟只有这样干,才能让雇主信任自己的为人,能够在这份工作上做的更加长久。

但没想到杨开慧却说:“孙嫂,不用一笔一笔算了,你说多少就是多少。”

这也再次让陈玉英内心感动不已,她不断在内心感叹:“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遇到了这么好的人家,前面受的那些苦与如今的幸运来比又算得上什么呢?”

在那个时候,毛泽东还是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公务繁忙,开会是常有的事,而为了方便会议的主要场所还是在毛泽东家里。

——在开会的时候,陈玉英总会搬一张小竹椅坐在门口,准时为开会的人员添加开水,以免他们口干舌燥,十分的贴心。

当然,她也不会去管会议到底忙的是啥,商讨的又是啥,因为她知道毛泽东是好人,当一个好人在为了自己的最高理想四处奔波之时,做的肯定也都是好事。

虽然自己没文化,但陈玉英自认为大道理她还是懂的。

1927年2月。

毛泽东再次来到武昌,并在都府堤41号院定居了下来,因为是长久停留,杨开慧也一同前往。而自然为了照顾杨开慧,一直不怎么出远门的陈玉英也跟着前去了。

其实她当时内心是不怎么愿意出远门的——毕竟自己接触新鲜事物很少,外头很多东西她都不明了,但她实在无法想象在毛泽东公务繁忙之时,怀着第三胎的杨开慧如何在武昌生活。

因此,她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武昌。

果然,在来到武昌之后,她就遇到了曾经的那些担忧。

——比如在出去买菜、办事的时候,她很难找到回家的路,而且因为她说话又有家乡口音,如今在外地别人也听不懂她在讲什么。

而这些毛泽东都看在眼里,于是毛泽东贴心的给她做了一块写有字的白布条,即:“武昌都府堤41号陈玉英。”之后便让她放在口袋里,迷路的时候告诉她拿出来问过路人。

这已经不知道是陈玉英第几次被毛泽东一家给感动了,她只是来帮人的保姆,却得到了毛泽东一家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她自认为对方这样对自己是不值当的,因此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好的照顾他们。

不过除去这些问题不说的话,在武昌定居的日子绝对是陈玉英人生中最为怀念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时日她见证了毛泽东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孩子毛岸英与毛岸青的懂事乖巧。

而这个时间段毛泽东也没有太过于忙上忙下,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比较多,这段时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让陈玉英体会到了一个“真正”的家的快乐。

1927年4月。

毛岸龙在武昌出生,但由于当时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身为共产党领袖之一的毛泽东此时责任重大,也就脱不开身了。

这个时候是陈玉英没日没夜守候在医院照顾着杨开慧母子俩。

四天后,毛泽东才抽出时间到医院来看望。

看到正在熟睡的儿子,他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愧疚。

直到听到躺在病床上的杨开慧说道:“不要紧,你的事情更重要。孩子到了要下地的时候,你在身边我要生,你不在身边我也要生。孙嫂照顾得我挺好的,你放心。”

这个时候,毛泽东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下了,次日又重新振作了精神回到了革命的战场上。

1927年7月。

汪精卫在武汉也开始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武昌也沦为了共产党人的险境。

1927年9月。

为响应南昌起义,毛泽东准备在湘赣边界地区开展秋收起义。

因为自己随时都会有危险,于是为了家人的安全着想,他决定把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送到长沙。

在临走的那天晚上,天上还有星星,毛泽东就带着三个孩子坐在小坪里,一边看着星空,一边给他们讲着故事。

不过此时陈玉英却把目光放在了杨开慧的身上,因为她清楚的看到杨开慧的眼里是有泪水的,而且还在整理衣物。

陈玉英此时也很清楚,毛泽东与杨开慧一别,将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但她或许从没想过这居然会是两人的诀别。

在分开后,毛泽东与杨开慧夫妻,一个在井冈山,一个在长沙板仓,两人在不同的地方,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着。

在分开的日子里,杨开慧饱受相思之苦,因为消息闭塞的原因,杨开慧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到底还在不在,对毛泽东的担忧,时常会让她一度陷入绝望。

她甚至写了一首诗叫做《偶感》来表达对毛泽东的思念。

即:“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但写诗终究也只是暂时的寄托,无法完全一解自己相思之愁。

为了见毛泽东,杨开慧也曾鼓起勇气向组织反应要去井冈山,但组织考虑到杨开慧的安全,最终没有批准这个请求。

当然这个结果杨开慧是接受的,因为她自己也明白在当时的时局之下,理想与爱情不能兼顾,组织的决定是再合理不过。

但她始终是一个弱女子,感性依旧时常让她失去理性,不知所措。

而此时能够再让杨开慧重拾希望的就是陈玉英了,她不仅在杨开慧工作的时候,拉扯孩子们的生活;还会在杨开慧心情不畅的时候,时常给她鼓励与开导。

除此之外,在杨开慧拮据的时候,她还主动不要工资,有时候甚至倒贴来弥补家用。

陈玉英在老家一直是有女儿,还有亲戚,但她在这段时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因为她知道这是杨开慧最脆弱的时候,她和她的孩子们都需要自己在身边陪着。

其实在此时的陈玉英心里,杨开慧已经算是自己的姐妹了。当然在杨开慧心中,亦是如此。

时间转眼到了1930年。

当时红军多次对长沙发起攻势,让湖南军阀何键苦不堪言,何键吃了大亏,气没地方撒,在得知毛泽东妻子杨开慧在长沙躲藏后,他便狠下心来拿出1000银元的赏银来捉拿杨开慧。

因为共产党得到了底层人民的拥护,所以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杨开慧多次都化险为夷了。

但是在同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潜回板仓看望母亲与孩子的时候,还是不幸被发现了。

那天天蒙蒙亮,敌人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杨开慧的所在地,而为避免杨开慧提前得知消息逃跑,他们先将杨开慧的母亲抓来逼她去敲门。

杨开慧打开门后看到的是陌生人,疑惑中带有些许担忧。

当领头队长说道:“请你到长沙”。

杨开慧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但她仍旧十分的冷静。

而正当敌人要将杨开慧绑起来的时候,毛岸英与陈玉英突然出来阻挡想要保住杨开慧,此时的敌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将他们二人也给绑了。

最终三人在数十个手拿武器的敌人监视下到了长沙警备司令部。

其实对于会被捕的这个结果,杨开慧是十分明了的。

时间回到1929年3月,也就是杨开慧被抓一年前。

当时的时局已经让杨开慧感受到了自己会被捕,于是给自己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信,信中主要说的主要内容是:“如果自己遭遇了不幸,请照顾好孩子们。”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这一个遗嘱样的信,你见了一定会怪我是发了神经病?不知何解,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好像自死神那里飞起来一根毒蛇样的绳索,把我缠着,所以不能不早作预备!

以上是托孤信的一些节选,看完这个感人肺腑的片段,其实我们也不难理解,当初杨开慧为何会那么思念自己的丈夫。

——因为她知道自己可能早晚要被抓,若能够再见到丈夫,知道丈夫身体还好,目前还没事,甚至还能够好好在一起聊聊天,道个别,也不至于让自己之后走的不那么失落。

在被抓后,杨开慧每天都要遭受折磨,受刑是常有的事,但她始终没有屈服。

当敌人逼迫杨开慧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之时,杨开慧坚定的回答:“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敌人知道在杨开慧身上问不出东西,于是转过去恐吓还年轻的毛岸英,但毛岸英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大义,一概不讲,敌人硬的不行,于是来软的,比如用糖引诱他,但也没能成功。

想要打开缺口,敌人最终将目标放在了陈玉英身上,在敌人看来陈玉英只是一个保姆,她与毛泽东一家是没有关系的,在他们看来陈玉英总应该会招吧?

于是将一系列重刑也用到了陈玉英身上,但令敌人没想到的是,尽管陈玉英的手背心被打烂了,腿后膝被踩的全是伤,她也只说了一句话:“我一点不知道,你们要杀就杀我,让开慧先生回家去带孩子。”

有时候她还担心敌人会丧心病狂的对孩子不利,于是也会说道:“岸英是姓杨,不姓毛,是杨家的孩子。”

总之,她身处敌营,仍旧一直在为毛泽东一家着想。

其实有时候陈玉英在牢里是很怕的,怕到某些时刻甚至想哭,但看到杨开慧那么坚决后,她也不再害怕,因为姐妹都不怕,自己又怎么能说怕?

就这样,被严刑拷打了20天,敌人知道这些人都是硬骨头,于是耐性也完全耗尽了,他们打算拿杨开慧开刀。

同在牢房里的陈玉英也看出了敌人的不耐烦,她深知杨开慧或许活不长了,于是含着泪对杨开慧说: “霞姑(杨开慧的称呼),告诉我,敌人是不是要对你下毒手了吗? 要死我替你去!” 。

杨开慧很感动,她对着陈玉英说 :“ 孙嫂,你很坚强,我信得过你,毛委员信得过你。我们是一场真正的朋友,是一家人。你把孩子好好带大,将来革命成功了 , 你会有好日子过的。 ”

听完这番对话,整个牢房的难友无不为之动容。

终于在1930年11月14日。

敌人们终于按捺不住了,军警来到牢房将杨开慧提押出来,杨开慧和孙嫂都到这一天终于来了,杨开慧此时无比的震惊,反倒是陈玉英,虽然知道这一天会来,但真当这一天到了的时候还是无法接受。

她连忙用身体堵住牢门,然后大声地向狱警们喊着:“不要带走她,要杀就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

但敌人已经丧心病狂,哪里还会理陈玉英呢?这一天,杨开慧同志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幸运的是,经过多方营救,后来毛岸英与陈玉英两人被营救出来了,当时两人浑身是伤,令人触目惊心。

陈玉在出狱后,带着毛岸英先是到杨开慧的六舅家里住了两天,休息了一下,然后才回到长沙东乡板仓,见到了杨开慧的母亲,也就是毛岸英的外婆。

当时的陈玉英害怕老母亲无法接受杨开慧的死讯,便称:“开慧留在城里亲戚家,以后有时间会回来的。”

但因为时间久了,没有一点女儿的消息,于是老母亲还是起了疑心,陈玉英最终还是将实情告知了老人,两个人抱头痛哭。

此时杨开慧的六舅送信来,告知反动派又要捉陈玉英,于是陈玉英被逼无奈只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宁乡县。

在宁乡老家的时候,陈玉英为了保护孩子们,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对之前的事一概不提,她只是在默默等待,等待毛泽东能够革命成功,因为这是杨开慧曾经对她在监狱中说过的话。

1949年夏,长沙和平解放。

当时在家乡的陈玉英,听说毛泽东的部队回来了,激动万分。于是她连忙辞了工作,要去“找毛润 之先生”。

听到妹妹要走,两个哥哥感到十分惊诧,因为当时虽然长沙已经解放了,但依旧不安稳,相对比之下当时的乡下才是避难圣地。

这个陈玉英当然也是知道的,但她实在是无法抵住心中的喜悦,她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毛泽东,见到当年她带的岸英、岸青兄弟,于是她在思考片刻之后还是回到了长沙。

1950年5月。

毛岸英遵照父亲毛泽东的指示,回到了故乡,此行两个主要目的,一个给外婆拜寿,还有一个就是找到曾经的保姆陈玉英。

很幸运,因为当时陈玉英就在长沙,毛岸英没费多大功夫就找到了陈玉英。

两人相见,顿时间就想起曾经的种种,毕竟毛岸英的童年就是在陈玉英的呵护下度过的,即便是后来身在牢狱,陈玉英也一直保护着他。

对毛岸英而言,陈玉英就是杨开慧之后另一个母亲,因为她给自己的实在太多太多。

1957年6月。

毛主席接见了前来北京的陈玉英,这也是三十年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毛泽东感慨万千,回想起以前种种吗,他自认为亏欠陈玉英太多,毕竟是因为自己才让她受了苦。

但两人畅谈起过往之时,毛泽东对她说:“你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到你像看到了开慧一样。你以后就是我的家人了。”

的确,陈玉英身上有着太多杨开慧的印记,无论是精神,还是在性格上两人都极其的相似。

1982年,陈玉英病逝。

她真的如杨开慧临终前所说的那样,自从解放后便在长沙过上了好日子,家庭美满幸福。

但她心中依然放不下杨开慧与毛泽东,还有毛泽东那几个孩子,因为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才是自己一生中最有价值的。

或许在陈玉英脑海里经常涌现一个画面:“杨开慧等着毛泽东回来吃饭,孩子们在自己身边嬉闹,而自己默默的站在一旁看着。”

但这些都不可能再出现了了,这或许也是她人生中唯一的一个遗憾。

在临终前,她也曾对自己女儿孙燕说道 :“我要走了,我要去看开慧和毛泽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