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生態圈,賦能進行時!

作者:吳明

編輯:劉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截至10月30日12時,A股共有2251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報。

後疫情時代的“業績靴子”落地,成色幾何呢?

作爲股市“風向標”、金融白馬股自然吸睛。細品中國平安三季報,發展狀態穩健,“金融+生態”戰略進入收穫季。

01

後疫情時代的“穩中求勝”

10月28日,中國平安發佈2020年三季報:前三季度,集團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086.92億元,同比增長4.5%;年化營運ROE20.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30.41億元,同比下降20.5%,但降幅較上半年有所收窄。

至此,或許會產生兩個疑問:營運利潤究竟是何意?淨利潤下滑20%,又如何稱上穩健?

事實上,相比淨利潤,營運利潤能更清晰客觀反映企業當期業務表現及趨勢。

根據定義,營運利潤是以財務報表淨利潤爲計算基礎,剔除短期波動性較大的損益表項目和管理層認爲不屬於日常營運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項目後,由公司日常運營所創造的利潤,包括剩餘邊際攤銷、淨資產投資收益、息差收入、營運偏差及其他。

換言之,營運利潤有“重穩定”特性,能讓投行和投資者進一步認知企業的真實價值。中國平安前三季營運利潤同比增長4.5%,顯出穩健成長力。

再看淨利潤,前三季度下滑20%,疫情影響不可忽視。

儘管國內新冠防控出色,經濟率先復甦,但中國平安仍表示:線下面對面拜訪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線下大型活動舉辦受限,公司長期保障型業務受到負面影響。

不過,利好跡象也在顯現: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平安淨利潤達到3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8%。

大象起舞,難能可貴。得益於韌性張力,中國平安正在走出“陣痛期”。

行業分析師李晨表示,從資本角度分析,抗風險能力,是評判企業穩健性、白馬成色的重要標準。中國平安能在後疫情時代迅速回軌、重拾升勢,穩健性和韌性可見一斑。

正如證券分析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所言,投機與投資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注重安全邊際,是否以價值基本面爲基礎。最終能跑贏市場的,往往是那些發揮時間槓桿、享受複利效應的優質企業。

那麼,中國平安的穩健力,源自何處呢?

來看“基石”業務——金融。

壽險方面,前三季度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營運利潤754.46億元,同比增長9.2%;

產險方面,同期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194.90億元,同比增長11.5%。

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資產配置方面,截至2020年9月30日,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3.5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3%。2020年前三季度,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年化淨投資收益率4.5%,年化總投資收益率5.2%。

銀行業務方面,平安銀行營收1,165.64億元、同比增長13.2%;減值損失前營業利潤833.13億元,同比增長16.2%;淨利潤達223.98億元,同比下降5.2%,降幅同樣較上半年有所改善。截至2020年9月末,管理零售客戶資產(AUM)24,881.71億元,較年初增長25.5%;撥備覆蓋率218.29%,較年初上升35.17%。

種種數據,透出穩中向優態勢。而背後動力,離不開“實力打底,順勢而爲”。

以壽險爲例,平安壽險已處於改革攻堅期。爲持續抓住中國壽險市場的高增潛力,平安壽險已啓動一系列改革項目:從文化、模式、經營、產品、渠道五方面全方位賦能升級業務隊伍,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健康增長平臺。

天風證券分析師夏昌盛表示,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在1萬美元是發達國家壽險業發展進入到快車道的一個標誌性節點,中國壽險業有望開啓下一個健康增長的新時期。

廣發證券表示:這一新業務價值增速在市場預期內。隨着疫情影響消退,疫情導致居民保障意識提升,預計明年平安壽險及健康險產品結構有望恢復正常,價值率有所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率爲35.7%,較上半年的36.7%僅微降。說明銷售結構調整經受住了市場考驗、正在走出磨合期。

再看產險,得益於相關支持性政策發力,以及平安產險在風控政策、客戶管控、保後管理等方面的系列強化舉措,前三季度保證保險業務綜合成本率較上半年有所改善。整體綜合成本率較上半年上漲1%至99.1%;實現營運利潤110.55億元。

截至2020年9月末,“平安好車主”APP註冊用戶數突破1.17億,較年初增長26.5%。平安產險家用車“一鍵理賠”功能使用率達87.93%,線上理賠服務持續領先。

這與銀保監會《關於推進財險業務線上化工作徵求意見的函》:2022年車險、農險、信用保證險、短期意健險等業務線上化達到80%的目標,不謀而合。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平安的穩中向優並非無本之源,亦有望邁向新的發展週期。

02

價值核心密碼

“生態圈”中的高質量喜報

週期期許,來自質量表現。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同樣,金融科技賦能也正成爲中國平安的核心優勢。

目前,中國平安已形成“醫療健康、金融服務、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

董事長馬明哲曾如此描述金融、科技、生態三者關係:“用科技賦能於傳統金融,建立生態,再用生態反哺金融業務。”

富蘭克林股票分析師Anthony Hardy指出,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金融科技板塊的前景值得看好。在傳統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中,科技已成爲關鍵性的一環。

這一價值循環,在三季報中也有明顯體現。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650.28億元,同比增長8.3%。

數據背後,強大生態圈是打底力量。

以金融服務生態圈爲例,兩大“中堅力量”的陸金所、金融壹賬通,表現給力。

截至9月末,陸金所控股客戶資產規模較年初增長9.1%至3,782.78億元;陸金所控股管理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5.9%至5,357.88億元;當前,陸金所控股促成的貸款30天以上逾期率較第二季度的峯值明顯改善,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金融壹賬通於2020年8月入選2020IDC中國Fintech50強榜單。目前已服務超18個國家及地區、3,700個金融機構。

再看智慧城市生態圈,圍繞“優政、興業、惠民”三主題,平安智慧城市業務已佈局政務、生活、交通、醫療、教育等衆多板塊,並已在國內143個城市和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落地推廣。截至2020年9月末,其市民服務平臺累計註冊用戶量近2,300萬,累計訪問量超15億次。

當然,尤值圈點的還是醫療健康生態圈。

2020年9月22日的投資者開放日活動上,中國平安首次全面披露醫療生態圈戰略及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成果。

中國平安表示:平安智慧醫療佔據線下醫療服務端,平安人壽、平安養老險、平安醫保科技、平安健康險服務支付端。平安每年15%到20%新增金融客戶來自於醫療生態圈,使用醫療生態圈服務的金融客戶客均合同數爲3.1個(不使用的爲2.0個),使用醫療生態圈服務的金融客戶AUM 約1萬元(不使用的爲5600元)。

在中國平安看,未來,醫療生態圈與金融主業的協同效應將進一步體現在產品、流量、服務、科技、成本等諸多方面。

據悉,平安智慧醫療已聯合國家權威機構打造“全國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系統,上線逾300個官方平臺,爲21個省和31個地市提供疫情動態查詢服務,爲1,500餘家醫療機構提供新冠肺炎智能閱片服務。閱片量超4,000萬張,出具單一智能分析結果平均僅需15秒。

亮眼數據背後,中國平安每年將營收的1%用於創新科技研發,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投入到醫療生態圈。

如此戰略加持,有其邏輯所在。

目前,中國平安擁有最大的互聯網醫療流量入口,及領先的線下醫療服務提供方網絡,且積累了領先的醫療科技。平安醫療科技研究院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的醫療數據庫之一,醫療科技專利申請數位列全球第二,在6項醫療影像國際競賽中獲得第一,疾病覆蓋數超3萬種,就診數據超10億條,醫療科技調用超3億次。

專家表示,醫療健康生態圈,已是平安科技協同、大生態平臺賦能的重要力量,由此拓展更多價值邊際。

聚焦醫療健康生態圈本身,也有不少突破。

2020年9月,平安好醫生正式推出“平安醫家”子品牌,將旗下私家醫生、醫生工作臺等服務整體升級,打造服務用戶和醫生的雙平臺。

在支付端,平安醫保科技打造智慧醫保一體化平臺,截至2020年9月末,已累計在青海、海南、廣東等9省中標醫保平臺建設工程項目。

......

不難發現,基於未來的大生態精準佈局,纔是中國平安這艘市值1.5萬行業巨輪的核心價值,財報穩優表現的核心基點。

如馬明哲所言:“如果我把精力聚焦在今天,平安就沒有明天。”

由此結論,中國平安“穩而優”的價值密碼,即以馬明哲爲首的管理層,憑藉極強的戰略前瞻力及持續創新力,結合中國平安扎實基本面,卡位賦能業務鏈、釋放滾雪球效應。以此在金融業大變革、產業快速迭代升級中,成功穿透迷霧,不斷釋放白馬價值。

03

生態賦能進行時

事實上,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背後的大生態,三者良性循環的內核,即金融實體深度融合、多維賦能、共振共贏。

中國平安表示:始終踐行“金融爲實體經濟服務”精神,堅持把實體經濟服務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表示,中國平安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通過旗下保險、銀行、金融科技等業務,把超萬億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包括通過保險保障、提供貸款、債權股權計劃、普惠金融等多種方式,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謝永林指出:憑藉全球領先的創新科技,中國平安將科技深度運用於金融主業中,助力降本增效、風險管控,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從實際情況來看,謝永林所言非虛。

例如牽頭保險資金聯合體投資京滬高鐵。據悉,在此項投資中,中國平安共投入資金63億元。

此外,平安資管還先後以債權投資計劃形式參與投資贛鐵集團、湖南鐵投、貴州鐵投等重大項目,累計金額超過280億元,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中國高鐵的建設和沿線地區的發展。

不僅如此,中國平安還與廣東省政府共同發起成立規模1500億元的“廣東平安發展基金”,用於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的大型基礎設施,包括智慧城市建設、高快速鐵路、城際鐵路、機場等。

金融興、經濟興,兩者互爲魚水。

在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資深產業研究學者柴永強看來,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活水”本源。中國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的戰略賦能選擇,符合我國金融改革縱深推進、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大趨勢,也滿足市場對實體經濟多樣化、產業轉型升級、雙循環格局的大需求。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金融強國戰略意義正在凸顯,無疑急需排頭兵效應。從此看,中國平安還有諸多價值遐想。

機遇與挑戰並行。中國平安的賦能進行時,不乏看點。

本文爲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