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厂房林立的道路旁,被称为“流动哨兵”的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车又出发了,显示屏上的数据不断滚动跳跃。“今年秋冬防期间,我省将走航监测范围从太原及周边‘1+30’区域要扩大到全省。”10月27日,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

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车,表面看就是一台普通的汽车,却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侦察兵”。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在太原以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部门已开始应用高科技设备,对焦化等重点管控行业展开精细化检测分析。据技术人员介绍:“相比人工监测或大气自动监测点,走航监测车更为灵活精确,数据也更详实,可以帮助我们第一时间追踪并分析污染源,为治污溯源提供有力依据。”

挥发性有机物是PM2.5、臭氧污染的促成因素,在夏秋季高温时段生成臭氧,在秋冬季促使PM2.5生成。据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夏季,我省对太原及周边“1+30”区域重点县(市、区)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的走航监测,累积走航555个小时,走航距离超过1.35万公里,排查工业企业894家、加油站212家、储油库10家,排查出高浓度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128家,为精准管控臭氧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持。5月起,我省臭氧污染浓度已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今年“秋冬防”期间,我省将走航监测范围从太原及周边“1+30”区域扩大到全省域,将精准发现问题,科学组织治理。

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者要保证机械排放符合更严格的标准限值,即达到《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GB36886-2018)规定的Ⅲ类限值要求,功率≥37KW的,光吸收系数为0.5m-1;功率<37KW的,光吸收系数为0.8m-1。不符合低排区要求的,将处以5万至10万元的罚款。

秋日里,蓝天白云映衬下盐湖生态湖畔生机勃勃、野趣盎然,游人徜徉于此,流连忘返。盐城大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十三五”期间,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盐湖区生态文明建设收获满满,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道。生态工程建设 ,筑牢了城市底色。“十三五”期间,运城市、盐湖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责任扛到肩上,着力提升全市环境质量,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生态工程。

5年来,持续生态扩容,呵护“山水林田湖草”,大力推进盐池生态湿地修复保护、盐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沿湖岸线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构建优质生态体系,不断扩大水流、河道、湿地容量,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稳步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的实施,对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土地流转、湿地修复等重点工程,恢复湿地功能,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今天的“盐湖绿肺”鸭子池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随风荡漾,秋水长天一色。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得益于严守生态红线。“十三五”期间,运城市在原有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基础上,进一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珍贵的绿色“家底”放进“保险箱”。

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近年来运城市、盐湖区积极还原自然本色、擦亮生态底色,让本色更纯真、底色更鲜亮。建设南山绿色生态屏障,是我市生态建设的大手笔之作,显著提升了城市“颜值”与“气质”,也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南山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近千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部分区域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果。如今,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大绿野趣、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跃然眼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颜值”“气质”提升、活力竞争力增强……运城、盐湖这份“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十分耀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