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产剧冒出了一个奇怪的类别——

“碰瓷《请回答1988》系列”。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有着以下共同点:

打着“怀旧青春”的旗号,套着某个年代剧的皮,人设和情节跟1988高度相似。

更可怕的是。

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拍着拍着就跑题成无脑甜剧。

难道中国就没有自己特色的年代剧了?

这不,最近又有一部看着像碰瓷1988的新国剧播出了。

肉叔马上握紧拳头冲去点开——

亲爱的麻洋街

《亲爱的麻洋街》刻画了80年代广州“麻洋街”里六户人家的生活。

年轻人在这条街里成长,慢慢打成一片,经历了一个懵懵懂懂的青葱岁月。

开篇几个镜头和情节,看着真的像1988……

介绍街坊住所布局时的动画,挺有双门洞俯瞰图内味儿。

接下来,派小孩去给街坊邻里送菜的一幕,熟悉1988的朋友一定也懂。

谁家小孩的父母不在家,邻居一定会热情帮忙照顾小孩温饱。

例如这位易东东的爸妈去喝喜酒了,马晓晓的妈妈把他喊到家里来吃饭。

是不是想起1988里总是吃不上饭的喜东东?(嗯,连名字也……)

但是!

没错,请各位读者绑好安全带,前方大拐弯要来了。

尽管肉叔也跟各位1988同好者一样,开头就看得拳头硬了。

但继续看下去……

真香定律还是生效了

大家先别打!冷静点听我解释!

要是这剧抄袭1988,肉叔也一定会骂死它,但除了开头那几个镜头,其实整个故事和内核真的算不上碰瓷。

尽管它的两条主线也很像1988:

一个是六个家庭各自的生活状态和邻里日常。

另一个是青春少年少女暗生情愫的成长故事。

但,比起其他套着1988的皮瞎谈恋爱的碰瓷剧,《亲爱的麻洋街》没有无脑照搬韩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模式。

而是拍出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年代特色。

一方面,是中国式家庭特有的亲子关系——

“为你好”式父母。

“妈妈是过来人,妈妈一定想得很周到

行了行了,你也好理解妈妈的苦心,妈妈这是为了你好”

估计现在还有很多人对这点深有体会。

而在那个年代,尚未开明的父母对孩子的干涉更多,态度更强硬。

最典型的,还是马晓晓一家,母亲窒息的控制欲。

马晓晓很快就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她更偏向理科,但具体还没想好。

没想到妈妈牛自莱却私自帮她填写了文理科转换申请表,她觉得女孩子就该学文科,将来找个稳定的工作,还美其名曰是“为你好”。

但对于马晓晓而言,这个决定很不尊重她。

“那是你的想法,你有没有想过我,我要走哪条路,你知道吗”

文理分科,只是母女之间矛盾的一次小爆发。

到了高考报什么大学时,母女俩天天上演火星撞地球。

马晓晓成绩不错,她想以后到北京读书。

就连老师都觉得可以试试保送北大的考试,说不定能成。

加上马晓晓的爸爸是北京人,他很支持女儿到北京去读书。

可牛自莱不希望马晓晓去北京,她担心女儿一个人在外头不安全,会被人欺负,只想女儿留在广州,留在父母身边。

就因为这事儿,她一直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到马晓晓的房间开始念叨。

首先是好声好气地跟女儿商量,一看劝不动了,就开始“要挟”。

“我们呢就你们两个女儿

这达达,我是指望不上她,将来她肯定也得靠着你

所以说你能不能别这么自私啊,你是不是也为我们考虑考虑”

孩子想考自己喜欢的学校,这就“自私”了???

但马晓晓已经到了有主见的年龄,她要自己做决定。

因为这事,母女俩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就等一个爆发的导火线。

隔天,牛自莱听晓晓的同学乱说,误以为晓晓没跟自己商量就报考建筑系,她火气一下上来了。

两人吵得很凶。

-对,你够争气,麻洋街的人也都说你聪明美丽懂事

可是你别忘了,是我们把你培养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我现在这个样子哪像你的孩子啊,我就像你的提线木偶

还生我干嘛呀,从小到大就跟我说,你要是不听话了,我就不要你了……

从来都不站在我的角度想问题,你从来想的都是你自己……

-每次我给你说点什么,你就是一大堆的话在那等着,犟嘴,就是犟嘴……

简直人间真实。

说白了,很多像马晓晓一样的孩子,他们从小都被灌输一个道理:

不能有半点儿自我意识,只有父母强加于身的期许和压力。

在这样的家长眼里,成绩等于一切,有好成绩才有好出路。

马晓晓成绩好依然要承担各种压力,那妹妹马达达的遭遇又如何?

姐妹早起上学,妈妈准备了三个鸡蛋,成绩好的晓晓两个,剩下一个给达达。

晓晓紧张备考,出门考试,父母都围着她转,给她准备吃的和备用的钱。

而马达达成绩不好,没有一个科目是合格的,期末考了39分,怕被骂偷偷改成89,没想到被牛自莱拆穿了。

一顿“藤条焖猪肉”是少不了了,牛自莱拿着鸡毛掸子追着她打。

达达四处逃窜,大喊,“我不想读书,家里有我姐读书就行了,我不想成为跟她一样的人。”

确实,达达虽然学习不好,但她有自己的想法。

她喜欢唱歌跳舞,曾经代表学校参赛获奖,只不过家里人很少看到她的这一面。

她这番话简直是不少学渣心声了。

“我学习不好怎么了,我的特长你们根本看不见

我跳舞第一名,你们夸过我吗

代表学校参加全区唱歌比赛第一名,你们连半句鼓励的话都没有

我是学习不好,但我也不是废物啊

我努力了,我尽力了”

在《圆桌派》某一期节目中,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生孩子就像做皇帝。

“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剥削就剥削,想怎么对待都行

然后道德舆论和文化,包括父母

包括孩子都可以说,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爱你”

这就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教育逻辑,归根到底,就那三个字——

为你好。

孩子一旦表示不满和反抗,父母就可以用“为你好”迅速占领道德高地,反过来责怪孩子“自私”和“不听话”。

就像马晓晓说过的,“你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话术来恐吓孩子。

而成长过程中,父母这种或许出于无心的话语,可能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相比之下,孙家就显得轻松多了。

孙隼学习成绩也不咋地,但胜在有体育细胞,羽毛球打得不错。

老师建议,可以去试试打个比赛,如果打得好,代表省市参加比赛,往体育特长生方向发展,高考会有加分。

孙隼的妈妈陈莉莉听了高兴得不得了。

没正式录用,还只是个候补队员,陈莉莉就已经开始吹起了彩虹屁。

“候补咱怕什么呀,我告诉你

只要你再接再厉,早晚把候补这两个字给摘了”

妈妈的鼓励话音刚落,爸爸就接上。

“我跟你说啊,虽然是个候补,那也要打好每个球,干一行要干好一行”

父母的开明让孙隼的成长路上光亮不少。

对他来说,只管做好自己,就够了。

在亲子关系中,真正的爱不是捆绑,而是放手。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但如何有效表达爱,才是父母必须专攻的大学问。

肉叔印象中,国产剧上一次这么认真探讨亲子关系,还是在爆款剧《小欢喜》里。

以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比出每种父母的差异。

正是这些关于亲子关系的反思,让《亲爱的麻洋街》没有落入“1988碰瓷恋爱剧”的俗套,靠自己的故事内核立住了阵脚。

另一方面,该剧的另一个年代特色,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情——

特别是处于改革前沿的南方城市之首,广州的巨大变迁。

国产剧,很少有影视剧将故事大背景设置在广州。

这也是最开始吸引肉叔的地方。

《亲爱的麻洋街》美术和布景花了不少功夫来营造怀旧的年代感。

不管是路边的招牌,还是楼宇的装修风格,小到人物穿着上也很有广州特色。

人字拖就很灵性了

街上“铲刀,磨胶剪”的粤语吆喝也很地道,还不时曝出各种粤语梗。

△ “死妹钉”是“死丫头”的意思

饮食上,广东很常见的肠粉、白切鸡和煲汤文化等等,看剧时都把肉叔给看馋了。

一开始,易家一家五口从湖南迁回广州,把家乡小米椒带来给大家伙尝尝,没想到把广州本地孙家人都辣得不行。

各种类似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笑话承包了不少的笑点。

另外,戏里的中年演员,也鲜活生动地呈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

梁爸爸爱跳舞,在工作时教客户跳了一小段交际舞,跳舞的照片被梁妈妈看到了,夫妻俩发生了点误会就吵起来了。

街坊邻居听到争吵都跑过来全家。

男人们把梁爸爸带出去喝酒,一群男人围坐在一起吐槽自己家老婆。

女人们留下来劝梁妈妈。

正所谓“三个女人一个墟”,为了安慰梁妈妈,其他妈妈带着她上街购物做头发。

可能又有人要说,这不就像1988里的爸爸妈妈们总是扎堆喝酒、美容?

还真不是。

别以为家长扎堆玩是韩国独有的现象啊。

以前不像现在,到处是高级小区,人们通过网络交流。

旧时代的人们生活在巷子或者大院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十分贴近。娱乐活动也不算多,基本都是年龄身份相近的人群聚在一起唠嗑。

作为一部年代群戏,《亲爱的麻洋街》各方面的呈现是过关的。

但剧中存在一个不可忽略,也最致命的硬伤:

方言的缺失。

“麻洋街”作为广东土著居多的一条街道,人人张嘴普通话,而且还是一口标准的“京普”,这很难不让人出戏啊。

尽管,严格来说,剧中的广州味还不够地道。

但在现下大部分以北方文化为主导创作的电视剧里,《亲爱的麻洋街》让广州这座城市成了罕见的主角,展现出了少有的南方街巷文化。

这一点,是该剧最难得的地方。

随着电视剧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集应运而生。

京味剧,帝都浓郁的政治气息,掺合了胡同文化的人间烟火气。像《编辑部的故事》和《我爱我家》就是京味剧的典型代表。

△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海派剧,主要是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为主的剧集,比如《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相比京剧更现代化,各种文化的碰撞,能摩登能市井。

还有厚重历史感的鲁剧,题材多样,表达含蓄,像《父母爱情》,还推出过主旋律类型的剧集,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另外还有一个很独特的派别,西北派。西北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也成了很多影视剧的宠儿,像《大秦帝国之纵横》《白鹿原》等就是浓缩了西北乡土文化的作品。

△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还有幽默风趣如《乡村爱情》的东北派,也是深受观众喜爱。

发现没?

像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题材,在国产主流影视剧中一直都是相对缺失的。

前阵子《隐秘的角落》爆火,带火了取景地,广东的一座小城市,湛江。

南方从来不缺好故事的土壤。

就在最近,肉叔看到一个本地新闻。

装着好几代老广人的回忆的老城区,东山口也要面临拆迁,许多沿街店铺和历史建筑将会成为过去式。

老广州的痕迹越来越稀少。

而身在广州的肉叔觉得,这座城市的市井气,作为实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先锋气质,是值得被关注的。

这一幕幕镜头之外的南方城市的风情,用尽量真实的细节触发观众的集体记忆,带大家回到那个美好的年代,感受独属于那段洪流浪潮中的青春印记。

在本土化的呈现上,《亲爱的麻洋街》确实火候欠佳。

但作为以城市变迁为题材的影视剧,它的出现是有必要的。

历史有城市的印记,城市有个体的印记。

广州不仅承载了各位打工人的期待和梦想,也承载了无数老广心中的回忆和希冀。

我们都在这座城,留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个人记忆。

不仅仅是广州。

还有更多的中国城市,都需要一部好的年代剧去展现它独特的文化。

《请回答1988》里的温情故事,我们从来不缺。

为什么总盯着别人的院子?

难道,你闻不到自己家的花香吗。

编辑:邮差叔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