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松韻從《錦衣之下》後,開啓霸屏的節奏,作品一部接一部,《民初奇人傳》、《以家人之名》,還有現在正在熱播的《親愛的麻洋街》。

《親愛的麻洋街》,是一部懷舊青春劇,以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廣州爲背景,講述廣州麻洋街上馬、歐、易、梁、孫、曾六個家庭30餘年的生活故事。

這是一部時代羣像戲,以普通市民的小生活爲視覺,講述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本劇在年代特徵的還原度上,還是非常高的。

無論是人物的服飾、造型,還是樓宇的建築風格、路邊的招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物什,讓人秒回80年代。美術和置景的確是下了功夫。

不過在方言方面,比較缺失,出了冷不丁冒出的一句“撲街啊”廣州方言,其他基本上都是正兒八經的普通話。對於老廣州人的觀衆來講,代入感不算強。

既然是以市井小生活,那麼不可避免就要以家庭爲單位,涉及到夫妻相處之道,育兒哲學,而鏈接起這些學問的一個主導者,當然是少不了那個支撐半邊天的婦女。

都說女人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南懷瑾先生曾說:“中國文化得以保持三千年,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女性,這個很重要。一個家庭有個好主婦、有個好媽媽,纔可以講齊家之道……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劇中幾個家庭中,哪個女人是最合格的媽媽,100分的老婆。

歐小劍是個孤兒,父親是警察,卻自殺,跟奶奶相依爲命。因此,他的家庭教育方面在劇中是零。

易鼕鼕的媽媽郝樸實(史可扮演),他們一家是剛從湖北搬遷回到廣州,爸爸是一個退役復原的軍人,眼高手低,想跟人學跑車,轉眼就給人騙光錢,之後要學駕照,害怕辛苦,全家的養家重擔全部靠樸實頂着。

她要上班,還要負責三個孩子的起居生活,更要爲丈夫的前途謀劃,對於孩子的學習,也算是嚴厲,不過她懂得尊重孩子的喜歡,當鄰居勸說男孩子就是要去撒歡,欣然答應,是你一個開明的媽媽,不會禁錮孩子的行動。

曾好曾行的媽媽曾珍美,是一個單親媽媽,富有智慧,學識高,從來都是一身亮麗整潔的打扮,對於女兒更側重藝術的培養和薰陶,言行身教給孩子100分的感染,因此,養育的兩個孩子都是優秀生,她算是一個優秀的好媽媽。

梁小寶一家算是這幾個家庭中比較富有的一戶,爸爸是一個思想前衛的人,懂得新鮮事物,早早就做起生意,而林家好確實是一個樸實的家庭主婦,她的全部任務就是伺候好爺倆的起居生活,除此,精神生活算是爲零。

因此,劇中出現戲劇性的一幕,得知老公跟人跳舞,便歇斯底里的大吵大鬧,以爲有外遇。自身的文化修養決定了她無法給孩子和老公一個思想的精神交流。

孫準的媽媽陳莉莉是一個打扮時尚,又有點小作精的女人。但是她對愛人是理解和尊敬,對於兒子是無條件的認可和信任。

得知丈夫因爲沒被選中升職而生悶氣喝大酒,她表現出來的關心和安慰,與她平日裏懟鄰里的矯情模樣,完全不一樣,得知兒子被選爲乒乓球的候補,她表現出來的是讚賞,並不因爲替補而小瞧或者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她算是一個很合格的老婆和媽媽了!

最後,我們要來講講陳瑾飾演的牛自萊。她是譚松韻飾演的馬曉曉的媽媽,是一個可以把家庭照顧得妥當的女人,但同時,她也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

在家庭的大事小事的決定上,都是唯她的意願,馬曉曉的父親沒有半點的發言權,通常遵循的準則只有兩條,一牛自來講的話都是對的,二,如果不對,請參照第一條。

她以自己的經驗主義,權衡着孩子的一切,當得知馬曉曉選擇的理科,她在不徵求孩子的意見的情況下,直接給孩子調到文科,理由是她覺得女孩子只要穩定就好,學文科纔是明確的選擇。

當馬曉曉提出想去北京讀書時,她的態度極其反對,不過在這一點上,她有做出了退讓和妥協,畢竟去北大讀書,這是一種榮耀,如果連這一點拎不清,爲了把孩子留在身邊,強行干涉,那這個媽媽連30分都不達標。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過很多名人傳記中是怎樣描寫母親的:母親溫柔、賢淑、善解人意,她始終默默地爲孩子奉獻而毫無怨言,母親堅強、善良、有主見,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母親……

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這樣的母親纔可能培養出了那麼出色的孩子。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馬曉曉的媽媽顯然是不合格,因此,她能成爲學霸,完全是一個意外的眷顧呀。馬達達的野蠻成長,纔是控制慾媽媽的正確產物。

《親愛的麻洋街》中的這幾個媽媽,你喜歡哪個媽媽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