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相聲引進流量,還是流量湧入相聲?德雲社爆火之後引發新思考!

風口上的豬,就算是乘風被吹飛起來了,最後也是要摔下來的,而且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但被風吹起來鷹,除非是直接被風把腦袋給吹暈乎了,就能飛得越高越遠。

隨着《德雲鬥笑社》綜藝的熱播,德雲社再一次大火起來,不少外形條件好的年輕相聲演員都擁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

在德雲社現在有5大流量相聲演員:岳雲鵬、張雲雷、郭麒麟、孟鶴堂、秦霄賢,粉絲們自發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爲他們應援、控評、打榜,儼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飯圈文化"。

就拿小辮兒張雲雷來說,他的超話閱讀量高達311.3億,發帖數量超過了216萬,在這裏有花式吹哥哥彩虹屁的,有發美圖的,甚至還有嗑CP的。

沒錯,大概郭德綱也沒想到,自己清清白白說相聲的徒弟們居然被粉絲組成了CP,還天天到處尋找他們的"甜蜜細節"。

曾經國內相聲的地位是非常尷尬的,大家只知小品,不聞相聲,基本上沒有什麼電視臺的晚會(當然除了天津)的節目單上會有說相聲這一條。

馮鞏大家應該都知道吧?那是享譽全國的人物,他曾經辦了一個相聲培訓班,入門的錄取分數只要200分,比大專都低。

但是這個班創辦了幾年後,馮鞏卻發現很多人都不是真心來學相聲的,是想借這個培訓班當跳板,去隔壁學表演課的。

馮鞏傾囊相授的相聲培訓班都只有這個地位,那麼郭德綱一開始創辦的德雲社,一開始真的是低到塵埃裏去了。

郭德綱三進北京,爲了能混出個臉面、爲了能火,他什麼活都接,從網絡視頻到廣播電臺,從小劇院到專場商演,這個小胖子一步一步走到了人前。

雖然過程很艱辛,但郭德綱還是憑藉着一身真本事火了,在05、06年的時候,郭德綱這三個字火遍大江南北,德雲社也迎來了第一波流量。

而現在是第二波流量,讓德雲社爆火的也不再是老師父郭德綱,而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徒弟小年輕們。

這個問題歸根到底是"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小嶽嶽"岳雲鵬是郭德綱之後德雲社第一個出頭的流量相聲演員,如今他的知名度在德雲社的年輕一輩中也是最高的。

如果單論相聲功底,岳雲鵬並不是同輩師兄弟中最拔尖的一個,但是他身上具有一種獨特的喜感,再加上他充滿趣味性的表演,特別能吸引觀衆緣,反而獲得了最多的喜愛。

在說相聲出頭了之後,岳雲鵬接綜藝、拍電影、上電視,還唱了一首魔性洗腦的《五環之歌》,但是他的本業還是說相聲,他也一直是一位稱職的相聲演員。

相聲演員拍電影、做綜藝是不務正業嗎?答案當然不是。相比起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欣慰——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終於與市場接軌了,它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岳雲鵬本身優秀的業務能力爲他帶來了流量,而他又將這部分流量引到了相聲文化、引到了德雲社裏。

流量的導向並不是那麼容易控制的,誰有那個本事一直把流量導入一個冷門的領域、一個沒有真本事的人身上呢?因此流量與相聲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不請自來。

其實德雲社的小年輕們也對"流量"這個詞非常避諱,他們刻苦學藝多年,說學逗唱樣樣精通,可不想因爲這些流量被抹殺了汗水。

粉絲自發製作吹捧張雲雷神仙顏值的視頻火了之後,爲張雲雷吸引了一大批看臉入籍的"顏粉",面對這波流量,張雲雷是怎麼做的呢?他馬上發佈了一張無美顏、無濾鏡、死亡角度的直男自拍,用這種方式來"洗粉"。

都說曲高和寡,相聲本身就是一門接地氣的藝術,因此越好的相聲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說相聲的演員也越能受到觀衆的喜愛。

因此德雲社能爆火成爲流量,本身就是人們對德雲社相聲的一種認可,因此從現在來看,這肯定是件好事,至於以後這些流量會給德雲社帶來什麼變化,就得看德雲社後頭接班的小年輕們到底是龍還是蟲,能不能拿出過硬的本事乘風飛起來。

人們看不得相聲和流量綁在一起,看不得相聲演員"偶像化",其實也是受了近年來流量亂象的影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流量就有了收視成爲影視圈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

短短几年裏,以鹿晗、吳亦凡等爲代表的流量明星高居食物鏈的頂端,"大IP+流量"的電視劇一部接着一部,肆無忌憚地消費着粉絲羣體。

但講真的,大家都不傻,就算你再喜歡一個人,你會願意爲他裝瞎一輩子嗎?

到了2018年後,許多"大IP+流量"的作品紛紛撲街,四大流量小生紛紛撲街,鹿晗的《甜蜜暴擊》創造了芒果臺的最低收視率,楊洋的《武動乾坤》首播收視只有0.33,吳亦凡和唐嫣合作的《歐洲攻略》評分只有3.6,票房只有1.5億元,慘遭滑鐵盧。

爲什麼一向無往不利的流量開始栽跟頭了?這是因爲觀衆也有審美意識,相比起這些華而不實的流量明星,人們更願意看到有實力、有演技的好演員出頭。連金星也在節目上懟過現在正當紅的流量範丞丞,指明他沒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流量與能力並不是對立的關係,流量本身並沒有錯,很多有實力有口碑的演員本身就自帶流量,而這種流量是無人可以置喙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