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視網訊(記者 江雨微 楊銳 李響文 張朕嘉)10月30日,《鏡頭裏的故事·雲嶺小康展畫卷》大型主題系列直播之大理篇走進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鎮,帶網友深入瞭解了當地獨特的古鎮文化和羣衆安居樂業的現狀。

鳳羽鎮結合自身發展規律,既保留了鄉村風貌,留下了青山綠水,又積極發展旅遊產業,讓羣衆記得住鄉愁。截至目前,本場直播全網閱讀量2564.8萬,系列直播全網閱讀量累計超過7560萬,其中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6895.8萬。

雲視網直播團隊在鳳羽鎮

上午十點,雲視網直播團隊來到了鳳羽鎮,帶網友瞭解鳳羽鎮的歷史文化、建築文化、非物質文化和服飾文化。鳳羽鎮黨委書記項麗娟介紹,鳳羽鎮素有“文墨之鄉”的美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還是滇西“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不僅文物古蹟豐富,還擁有迷人的田園風光和自然景觀。早在380年前,遊歷至此的徐霞客曾這樣點贊:“桃花源寥落已盡,而猶留此一奧,亦大奇事也”。

鳳羽秋景(攝影 趙輝)

直播先走進鳳羽文廟,清朝時期,這裏成爲鳳翔書院,尊師重教的傳統得到很好的延續,出了4個進士11個舉人。如今,鳳羽的進士故居仍保存完好。另外,鳳羽鎮還擁有全省第二大白族村鳳翔村,共有8000多人聚居於此,村裏至今都還保存着過去的青石板路。在鳳羽特色民族服飾店,記者發現了做工精良的鳳冠帽,“我們家三代都是做鳳冠造型帽子的,它既可以當配飾還可以當藝術品。我一般四五天能夠做一頂,每頂賣200塊,很多人都喜歡”,73歲的奶奶笑眯眯的說。

鳳羽文廟

進士故居

鳳羽傳統民居

服飾店老闆給記者展示鳳冠造型帽子

此外,有400年曆史的民間手工藝品鳳羽硯臺也頗負盛名,如今它已是雲南省十大非遺技藝之一。鳳羽硯臺始於明末清初,靠手工藝人代代相傳至今。雲南省石雕工藝大師張躍堂表示,用鳳羽硯臺裝墨汁,蓋上蓋子後三四個月都不會幹,也不會發臭。硯臺就地取材,再配上精美的雕刻,有比較好的經濟收益。現在,村裏有20多個人從事硯臺雕刻工作,也有不少人靠它買車蓋房。

據瞭解,鳳羽鎮經濟收入主要以農業爲主,純手工的菜籽油、口感獨特的小白糖和特色菜餚都是很多人的心頭好。

依託優質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下一步,鳳羽鎮將積極發展鄉村旅遊。

鳳羽硯臺

鳳羽小白糖

鳳羽特色美食

本場直播參與平臺有云視網、雲南網、雲南省扶貧辦官網、雲南扶貧熱線、雲南衛視新媒體平臺、雲南手機臺、七彩雲端、雲南新聞廣播、央視新聞、央視頻、今日頭條、觸電新聞、新浪微博、樂直播、百度直播、新浪新聞、優酷直播、微贊直播、YY直播、KK直播、搜狐城市、抖音、快手等多家媒體平臺。

據統計,本場直播觀看量達超過151萬,本場直播全網閱讀量2564.8萬,系列直播全網閱讀量累計超過7560萬。其中,“雲嶺小康展畫卷”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6895.8萬。“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全省第二大白族民居,沒有商業化,還很有生活氣息,有機會去打卡啊”、“清朝就有4個進士11個舉人,真是人傑地靈”、“各種產業發展起來,年輕人在家鄉有事可做,就必然會留在家鄉,留得住鄉愁了”、“勤勞又手巧的白族人民呀!幸福生活靠雙手去奮鬥”、“太棒啦!鳳羽古鎮真的很美”……直播中網友們積極留言互動。

“雲嶺小康展畫卷”微博話題

新浪新聞直播間

搜狐新聞直播間

大理洱源縣鳳羽一中老師楊濤看了直播感嘆:“鄉愁是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位家鄉人,都要用心去品讀,鳳羽人民勤勞、善良、純樸、包容,讓我們記得住鄉愁,找得到回家的路。”

鳳羽鎮宣傳幹事楊青青告訴記者:“都知道現在流行直播,沒想到我們的小鎮也上直播了。我們的小鎮是個美麗的地方,風景秀美,民風淳樸。這幾年也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我相信來到這裏的人都會和我這個本地人一樣會愛上這裏。通過直播這樣的方式來推廣和宣傳我的家鄉很接地氣,希望以後能有更多這樣的直播,讓更多人瞭解鳳羽,來到鳳羽,愛上鳳羽。”

攝影 楊濤

看完直播,家鄉在鳳羽古鎮的楊麗娥開心的說:“出生在鳳羽,生活在鳳羽,已經出來工作很多年,但每次回去,剛進村口,不同景象就會呈現在眼簾。經過小巷子,踏上石板路,兒時的記憶歷歷在目,石板路上的馬蹄印子,農忙時節大人、孩子們穿梭於巷子間的身影,嬉戲的聲音,吆喝的聲音,問候的聲音,是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樂章。從小聽着阿爸阿媽說着民間的故事和勤勞智慧的祖先們的故事長大,現在每次回去看着勤勞的阿爺寫字、阿奶刺繡都是最好的心靈滋養。家鄉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兒時所有的美好記憶都在,每次回去都能找到、看到,家鄉的發展留得住記憶,留得住鄉愁。”

11月3日早上10:00—10:45,《鏡頭裏的故事·雲嶺小康展畫卷》大型主題系列直播之楚雄篇將走進楚雄州大姚縣三臺鄉。三臺鄉核桃種植歷史悠久,現存樹齡最大的核桃樹超過500年,百年以上核桃樹1萬餘棵。三臺核桃因其具有殼薄、仁白、低脂、味美、出仁率高、易保存等特點,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截至2019年底,全鄉核桃種植面積達24.6萬畝,農民人均核桃種植面積達20.2畝,戶均核桃種植面積達81.5畝,農民人均核桃收入達1.3萬元以上。依靠核桃產業,全鄉有1700戶農戶建起了鄉村別墅,進城購房置業,以小汽車代步更是成了村民的常態,核桃成了村民的“搖錢樹”和“綠色銀行”。掃描上圖二維碼即可觀看直播,敬請關注!

記者:江雨微、楊銳、李響文、張朕嘉

統籌:嚴平

海報製作:陳治屹、傅韶輝

主編:趙小強

審覈:尹凡、盧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