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点:郭敬明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郭敬明一路都在挑战规则。年少成名变成作家,到成为导演,贡献出高票房的电影,他的确“玩死”过主流审美。

但郭敬明的那句话只点到了问题的一面,没有预见到问题的另一面:玩规则的人,也会被规则反噬。

作者|岔道手术 编辑|白芷

学生(student)、种子(seed)、独一无二(special)在《演员请就位》的节目中,郭敬明是这样定义S卡的。而节目中的S卡原本是super的意思,给演员发S卡代表着导演们对好演员最大的认可。

“年少成名、富豪榜、现象级作家、导演、亿万别墅、文化商人”,这些标签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可以让他有资格重新解读S卡。

但郭敬明不是,大众赋予他解读S卡的自由,却没有认可他解读的答案。越骂越红、越红越骂,伴随着争议存在的郭敬明,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和导演,而他的价值也绝不是由作品所定义的。

争议制造机

《演员请就位》的节目播出后,郭敬明的表现被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尴尬、强词夺理、漏洞百出、审美不变。

在看完张逸杰、何昶希两位对《陈情令》片段的演绎后,赵薇、陈凯歌、尔冬升都写下了张逸杰的名字,只有郭敬明写了何昶希。何昶希演技拙劣有目共睹,但是郭敬明不仅给他投了票,还随后给了一张S卡。

郭敬明还对S卡重新做了一番解释,总结为“学生(student)、种子(seed)、独一无二(special)”,并误把special错拼成sepcial。在听完郭敬明的解释后,演员晏紫东表示这个S突然好有深意。

这样尴尬的解释,并没有影响郭敬明的发挥,他强调如果自己是个导演并不会选何昶希,因为要对观众负责,之所以选他并不是为了和他合作,而是因为今天的角色是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

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让陈凯歌大呼惊讶,说这个S简直是surprise。

郭敬明的尴尬并没有结束,当董思怡上台问为什么郭敬明给S卡的时候,郭敬明又说,给S卡意味着自己想找他拍戏。

随后,S卡大战一触即发,李诚儒直接回怼郭敬明: “我不喜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各种做法。”意思是,先说自己没有私心找何昶希拍戏,又说自己给S卡的标准就是自己想和他拍戏,漏洞百出的解释让人质疑节目评审的公正性。

相对于李诚儒的直戳要害,赵薇对于郭敬明做法的回应更加圆滑,也深层次的反映了郭敬明作为一个导演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期开始,赵薇就对郭敬明单一的审美品位提出了质疑。当郭敬明问赵薇能不能拍丁程鑫这种18岁的小男孩的时候,赵薇说:“我觉得你比较擅长。”

在看完马苏和倪虹洁《隐秘的角落》片段后,赵薇在关于女演员现状发表了一些个人的观点,随后便说男导演不要光捧小男生好吗,暗指郭敬明审美过于单一。

当郭敬明给何昶希S卡的事情发生后,赵薇对于郭敬明的态度则展现的更加明确了,直接说郭敬明导演可能觉得何昶希和自己长得很像。

回顾郭敬明导演的作品,演员无外乎都是小鲜肉,年轻、高、白、瘦、五官立体甚至是有点漫画脸,但关于郭敬明的审美我们能说他单一,但不能说没有一点意义。

电影《小时代》的演员,虽然演技饱受诟病,但是在票房方面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和演员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至少在那个时候,部分观众是喜欢看的,一群俊男靓女在复杂的关系中纠结拉扯,既是当时部分观众审美的喜好,也是郭敬明的自我投射。

在一次采访中,郭敬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对于郭敬明而言,帅哥美女、高端品牌是他成功的标志,至少在审美上他“玩死”了很多人。

获得了金钱,已经学懂社会规则,郭敬明开始逆着走。他在第一季《演员请就位》的节目上说:“表演永远是演相反的东西。”在面对沙溢这样有经验的演员在提出剧本质疑的时候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天性是尊重剧本,哪怕你觉得剧本很荒谬,都应该用你的专业性让它合理化实现,而不是说我觉得不合理就要改。”

郭敬明的审美逻辑永远都是大张大合的华丽冲突,对于外界的质疑他总能自圆其说,显得无比自洽。但回顾其成长却容易发现,郭敬明无时无刻守护的不过是自己脆弱的骄傲。

名媛逐梦上海滩

在电影《小时代》上映后,有不少的网友调侃,郭敬明为了让所有女演员穿上貂皮,硬是让上海三年下了两场大雪。

虽然这样的设定似乎有些牵强和可笑,但是郭敬明本身就是一个造梦者,他为自己造梦,他的梦本就是穿着最华丽的衣服在繁华的都市穿梭。

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他,父母都是普通的员工。他的童年并不像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充满了嬉戏玩闹,原本体型就很瘦弱的他比其他孩子更加孤僻,他是脆弱的,也是自卑的。但是较好的记忆力和对于文字的敏感让他找到了另一条出路。

2001年,17岁的郭敬明因为参加“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而孤身前往上海,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自贡的家。这一次,郭敬明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就像郭敬明小说中写的那样:“ 一座城市,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轨迹。”上海这座城市见证了郭敬明获奖,也带给郭敬明无限的诱惑。他在《生活在别处》一文中写道:“我的根似乎是扎在上海的,就像人的迷走神经一样,一迷就那么远。”看着朋友在上海拍给自己的照片,他说:“我想那才是我真正的家。”2002年郭敬明在上海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

生活在上海,对于02年的郭敬明来说没有那么美好,即使那时候的他在作文大赛中的成绩足够优秀,还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

郭敬明在很多次采访中都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一个班上95%左右的都是上海本地学生,就连老师上课有时候都会用上海话,同学们都有手机可以用,而郭敬明则是格格不入的那一个,他自卑却又及其的想融入,他甚至买过一套上海话教学磁带,自己一遍遍反复练习。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郭敬明不论是小说里还是电影中都给足了上海镜头,高楼林立、繁华的不真实,而他塑造的人物也是,矛盾、敏感、不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说话腔调,即使是在争吵的时候都要拿着红酒、穿着礼服,用繁复的话语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

郭敬明被人熟知应该是从他的长篇小说《幻城》开始,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拟的冰火两重天的大陆,讲述了两族之间的爱恨情仇,华丽浮夸的文风吸引了不少的读者,文学界也刮起了“幻城”风。

如果说《幻城》奠定了郭敬明的风格,那么《小时代》则可以说是郭敬明审美风格的天花板。在《小时代》中,郭敬明极尽一切笔墨去描写浮夸的生活场景,但这些场景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品牌名字的堆叠。

当郭敬明开始写繁华、金钱、奢靡都市梦的时候,他火了,也终于在上海站住了脚。《小时代》与其说是几个年轻女孩成长的故事,不如说是郭敬明给自己造的奢华上海梦。

“郭敬明者” 永远存在

2006年,郭敬明创办了最小说,并由此开始打造一个青春文学平台。2008年9月,《小时代1.0》正式发售,上市仅3个月,就创下了2008年图书销售的第一名。

郭敬明火了,而随后的《小时代2.0》和《小时代3.0》在发售后都创下了不俗的成绩。他所面对的是年轻读者对作品无限的喜爱和痴迷,但那时候的郭敬明算不上“出圈儿”。

郭敬明真正出圈的时候是2012年,他成为了《小时代》电影的导演兼编剧。从个人角色、作品形式来说他都出圈了,但最重要的则是受众群体的出圈由此引发的话题出圈。

《小时代》电影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然而电影则面临着叫座不叫好的窘境。一时之间,关于电影的负面评论铺天盖地的砸来,有人对电影中浮夸拜金的价值观不认可,有人讽刺演员的演技,有人对电影的情节质疑……郭敬明也成为了被攻击的主要对象,但《小时代》并不是郭敬明导演生涯的低谷。

在经受了几年郭氏电影的高密度输出后,观众终于对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失望了,叫座不叫好的现象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票房遇冷。2016年,《爵迹》上映三天后,票房在两亿元左右,这大大低于原本预期。在一次路演中郭敬明说:“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继续骂爵迹。”

此时的郭敬明或许已经意识到,通过贩卖不切实际的梦想赚钱已经不那么容易,他之前的粉丝已经成长为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成年人了。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对于电影作品有了更加审慎的态度,观众醒了,他被骂了,大家对于郭敬明的认知也从输出作品,变成了输出争议。而争议所带给郭敬明最大的伤害并不是对他个人的贬损,而是他所构造奢靡梦境的破碎。

不只是《爵迹》票房遇冷,2016年,与郭敬明合作的乐视影业财务爆发危机,同时也终止了与影视公司和力辰光的IPO计划。然而梦还在破碎,纸媒的没落敲响了最世文化的丧钟,杂志先是由5本削减为3本,发行量跌至40万,2016年12月,《最小说》以杂志形式发行最后一期。

2016年后,郭敬明的大制作作品似乎消失了。但郭敬明作家和导演的身份却从没有淡出大众的视线。

在去年的《演员请就位》中,沙溢和郭敬明要在3个小时内拍摄一部作品,表现中年男人危机的主题。刚开机时,二人对剧本情绪表达产生了异议,不过整个拍摄中,郭敬明也从布景、机位、灯光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相对专业的指导。

在导演的行列,郭敬明与“顶级”相去甚远,他的作品在口碑、市场上频频受挫,但他在综艺节目里过导演瘾,仍在宣告,他的一颗导演心不死。

没有人会被骂下热搜,郭敬明亦然。

当我们将不屑于郭敬明的言论,对他的选择和审美出现质疑的时候,或许就是大众审美向前发展的时候,而郭敬明是曾经的潮流,也是当今的参照,他的价值本就在于输出争议,郭敬明总有一天会消失,但“郭敬明者”则永远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