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宋昊鹏 张黎明公怀之号

沿北二路由东至西继续前行,在保工北街向北走,在173中学边上,便是当年日本关东军奉天陆军粮秣厂旧址,也就是沈阳第一粮库的前身,老门牌号为保工北街20号。

有资料称:该厂面积为633102平方米。原系日本陆军省为补给在大陆作战军区粮秣及给养、器具基地之目的而设,原名奉天陆军粮秣厂,番号为720部队。于1939年开始建设,到一到815光复大部完成。主要建筑为军需粮秣仓库,其次为食品,副食品工厂(牛肉干、干菜、精米、精麦、屠宰、木桶等工场。仓库共有40栋,内有34栋为木造,6栋为砖造。仓库内均设有暖炉,日寇称为“不冻库”。并设有专运线(外部两线,场内四线)及给水塔。

1944年4月,由日本陆军省全部移交关东军直辖管理。其主要业务为制造补给及前线输送,其制造项目为精白米、精麦、干面包、牛肉干、野干菜及制造酱油桶等工作。其补给项目为凡属军需粮秣,一律供给。当时因业务烦忙,生产不敷供给,乃于东北各地控制私人工场60余处为之加工。场长、队长为日军主计大佐。下分各科各系,全场日鲜人近千人,中国劳工约2500人,其业务系统,凡是大陆作战之补给及部队供应,均以此为主要基地,并由该厂积集分拨。迄1944年,由于太平洋作战不利,空袭日破。为减轻被害,乃将厂内物资器材分散于虎石台、分水、十里河、斗虎屯等地积集所。并将木造仓库拆除22栋。此场原拟继续扩大,终因作战不利,至投降而终止。

1945年815光复后,苏军进驻沈阳,当时曾一度混乱。场内物资被工人及附近百姓搬运一空,场内重要机器被苏军拆走一部。至1946年春,由将伪军政权接收,充作沈阳第二粮库。于同年8月1日成立粮秣厂筹备处。11月1日正式成立粮秣厂,厂长伪中将张春棣,下设总务、公务、会计、材料等四科,称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六粮秣厂。当时修理箱桶场及干菜厂,并新装设豆豉、豆干、马草等工厂。最初召集工人约500名,陆续开工。为了供给箱桶场原料,乃新增设制材场,加工箱板。唯因原料不足,始终未能正式开工。为了索要经费,乃又成立子弟学校,开设农场、畜场,栽植树木,修整道路,架设电网,搜集机器物资,从事铺张,而生产上毫无成就。当时工人待遇一般为粗米48市斤,蒋伪币16000元。为扩大管辖范围,先后接收辽阳酱园,改为辽阳分厂,安东酿造厂,改为安东分厂,准备腌咸菜、咸鱼。后又接收沈阳制果厂,即原日伪明治制果厂改为第二工厂,制造干面包。接收沈阳制粉厂,即原日伪东洋制粉厂,改为第一工厂。生产黄豆粉供给军需。至1948年沈阳解放前,全部生产几近停滞状态。

将该厂正式决定为东北粮食总局沈阳粮秣厂,由总局征收保管处领导,征收保管处长兼厂长一部分,公粮仓库一部分为生产工厂,为供给部队需要,乃将豆豉、豆干、干燥等厂修复开工。为包装豆干,豆豉需要,又将相同厂修复开工,更为修建公粮仓库及厂内各部机器修理之需要,又将制材、铁工两场修复开工。又应修建之需要,乃建设第二制材厂,先后招收工人约500名。从事各厂生产工作。至同年4月,突然因部队不需要豆干,豆豉供应,不得不停止生产。两场工人共170名,不得不解雇转业。为了照顾一部分豆豉厂工人不失业以及减少解雇费之开支,并利用工厂原有设备条件及其发展前途,乃将制豆豉工厂改制酱油。于同年6月1号,辽宁粮食总局为统一领导在沈阳之工厂,遂将粮秣、麻袋、制米、制粉等工场合并为沈阳粮秣总厂。主要业务为粮食征收、保管、加工、供给等任务。其次,为该厂原有之小厂,如制材厂、酱油厂、箱桶厂、铁工厂及新装设之洋灰瓦厂等附带经营。同年11月,执行政府整编号召,一面缩小机构,遂将与该厂生产性质不同的麻袋厂划出独立。该厂整编后的组织机构,分为秘书科、经理科、粮秣科。粮秣科专事领导公粮征收保管工作……

——下图为沈阳第一粮库俯瞰图。

——1939年大奉天新区化明细地图还没有任何建筑(红线部分)。这块地方就是日本关东军奉天陆军粮秣厂旧址的最初处。

——下图为第一粮库所在区域及周围场景图(李学增绘)。

解放后,在这个基础上又新建了立筒仓、铜板仓、钢板仓、席围仓,排序有序。有高大宽敞的百米栈棚。火车可直接推进装卸。一次装卸55节火车皮。有两条、五道专用线。由大成站直入库内。它的储藏量可达十五亿公斤,能够百万人使用一年。可供当年沈阳居民总供应量的70%。

——下图似是与粮库检测有关的工具盒。

1946年4月,有国民党军政部接收,为联勤总部第六补给区第六粮秣厂。

沈阳解放后,由东北粮食总局接收,组建沈阳粮秣厂和直属一库。1953年划归沈阳市粮食局改为市粮食公司第一粮库,逐渐形成综合性粮油加工储存企业。

——下图为第一粮库北门。

——下图为沈阳第一粮库的粮仓。

——下图为粮库的中型钢板仓群。

——下图为粮库大型钢板仓群。

——下图为当年驾驶拖拉机的农民在交售公粮之场景。

——下图是第一粮库的栈棚和铁道。

联合国粮油考察团来沈阳参观时称:这个粮库是亚洲第一大粮库。

2016年3月,该粮库旧址被旭辉房地产商竞拍成功。

——东南两侧好大一块地做了楼盘用地。

——绿色部分为军用粮库局部。

——蓝色部分为沈阳盐业公司的盐库。

——各类粮食门市批发零售业务繁忙。

——耄耋之年的铁路线好像是象征性地保留着一截。这就是最早的栈棚火车线铁轨的一部分。

——看样子,库内建筑分割后大都对外出租用以经营。

——莫大的沈阳第一粮库,肉眼已经看不出还有多少储存功能了,大部分都成了叫卖的店铺和门前车水马龙的周转库。

本文得到李学增的友善支持特此鸣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