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看不懂,越是喜歡看,人的好奇心原本如此。所以千百年來,易經經久不衰,成了讀書人最長看的一本書。然而,大部分讀書人對易經又是老生常談,掐指一算竟然無一人稱得上讀懂了易經。

史上有很多人自稱讀懂了易經,道理跟現在是一樣的,盡是故弄玄虛之輩,標榜自身之流。他們並沒有關於易經的註解傳世,也沒有記錄自己讀懂易經的方法。

史書上記載過一些人“會易經”,有八歲就能觀星望座的管輅、有天降奇女手握八卦圖的許負、還有半人半仙的左慈。書上記載的這些人和事,不可盡信!他們並沒有把看懂易經的方法傳授給任何人,所以他們對易經的領悟就是個傳說,在傳說的過程當中愈發神乎其神。

易經當中包含太極圖、八卦圖,好像跟八卦圖有關的都很神祕。諸葛亮的八陣圖就跟八卦圖有關,所以有了“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就連傳統武術也來湊易經的熱鬧,這就有了太極拳和八卦掌。

文人喜歡註解易經,短短的一句經文能註解上千字,如果真有這麼多內容,那麼易經的作者爲何不自己註解,還要等着後人來增補呢?可見這部分文人是把易經複雜化了,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爲了詳細簡單的解釋易經的意思,但不得其法,解釋的意義不大。易經註解是在闡述自己對易經的理解,而易經本身並不具備這些內容。

易經的雛形是河圖洛書,後來又增添了太極圖和八卦圖,接着出現了六十四卦,一直到卦辭和爻辭的出現算是成了完整的易經了。後來孔子又增添了十翼,這已經算是易經的續文了。

但易經的定型之作就是孔子的十翼,從這以後任何文人對易經的增補都屬於註解。“歷時三古,業資三聖”,這是通常情況下所說關於易經的時代和作者。其實要真算起來,易經的作者不止十個,而且到了現在還有人在出書解釋易經。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思路,這麼多作者共同所作的易經的的確確是一本“大雜燴”了!這就使得後學着看的很茫然,並不是看不懂,而是衆多作者好心造成的易經邏輯不順,經文內容因果關係不緊密連接。

這就是易經難以讓人讀懂的原因,易經的意義也僅僅是一種傳統文化上的傳承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