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維護河湖健康生命作爲重大政治責任,強化鐵腕治水,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河長制落地見效。通過開展三個“治污三年行動方案”、黑臭水體治理、河湖“清四亂”、“雙清”行動等等工作,河流環境治理與保護多策齊下,力度不斷加大,成效顯著。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終點—北京市團城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楊秀峯攝

涼水河清起來

魚躍鷺鳴,早已成功摘掉“臭水河”帽子的涼水河經開區段,不僅生物物種增加了幾十種,而且隨着涼水河濱河公園的建成,成爲亦莊新城居民的親水河,是廣大職工羣衆休憩娛樂的場所,並於近日成功入選首批17個國家級河湖示範段,成爲北京市唯一一條全國河湖示範段。

流經7個區、全長68公里、流域面積695平方公里的涼水河是北京南城地區最大的排水“動脈”,擔負着北京城市防洪體系“西蓄、東排、南北分洪”中南護城河的分洪任務,同時,也是一條多年用於排污的河道,隨着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大量污水直排入河,導致涼水河曾遭受嚴重污染,又髒又臭。

從2013年開始,涼水河打起了“翻身仗”,通過鋪設截污管線、封堵排污口等措施實施系統治理,沿線取得良好成效。

在河道的綜合治理過程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據相關規劃,採取“因地制宜,保證行洪,確保安全,兼顧景觀”的原則,在保證防洪排澇的基礎上實現涼水河由工程型水利向資源型水利和生態型水利的轉變,將生態修復、新能源及人工溼地等新技術都計劃運用到項目的全過程,併力求經濟合理、高效節能、節省日常運行費用,方便維護管理,謀求城市發展中應當充分考量多重利益相關方訴求,將其對社會、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創造社會、經濟和環境三重效益的新格局。同時,治理工程爲北京市11個萬畝濱河森林公園項目之一,利用市級資金,完成了包括河道治理、景觀綠化、巡河路道路、水質淨化、照明和配電等項目,建成了全市首條慢行綠道。

如今,曾經的臭水河變成了水鳥樂園,大批野鴨、白鷺等鳥類棲息,河道內也出現了魚蝦。憑藉良好的生態景觀,涼水河亦莊經濟開發區段成爲全國河湖管理及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樣板間”。

亮馬河靚起來

近年來,朝陽區以落實市總河長令爲契機,開展“清河行動”“清四亂”專項行動,聚焦污水直排、垃圾傾倒等水環境重點問題,通過河長主導,因河施策,統籌推動問題解決。

2019年朝陽區啓動亮馬河四環以上段景觀廊道建設工程,以水爲魂,以綠爲底,以光爲韻,充分發揮沿線企業積極性,利用商業資源,建設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打造濱水步行街,成爲城市“新地標”。總面積80萬平方米的景觀廊道,承載着文化、娛樂、生態等多種功能,爲沿線的居民和企業帶來了水綠相融的美景,爲商圈增添了人氣和活力,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多維共贏。今年8月份亮相以來,已吸引衆多市民前去“打卡”遊覽。

“我們主要實施了水利水生態、景觀綠化和夜景照明建設等多項工程,使河流兩岸形成‘建築-綠地-水’的無縫銜接。”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的治水原則,河道兩側退地還河,恢復濱水地帶,總體設計採取宜彎則彎、寬窄結合的方式,避免線型直線化。

“我們在建設之初便認識到,河道環境與沿線社會單位密切相關,因此這次景觀再造和提升中,我們嘗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亮馬河特殊的區位特點和沿線業態分佈,朝陽區政府將以往“政府一家治河,單打獨鬥”的舊局面轉變爲“政府主導,社會共建”的新模式。

據介紹,朝陽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開展“ 清河行動”“ 清四亂”專項行動,解決污水直排、垃圾傾倒等水環境重點問題,通過溯源治污、排水口治理、污水管網建設等措施,陸續完成黑臭水體、鄉管溝渠、小微水體綜合整治,打造蕭太后河、亮馬河、壩河等水系特色景觀項目,下大力氣 提高以羣衆獲得感爲導向的水生態空間品質。逐漸創新形成“六共”( 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贏)治理經驗,樹立了“朝陽羣衆小河長”品牌項目,區域河湖環境實現從水污染治理向水環境改善的歷史性轉變。

時下,北京城鄉河湖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廣大人民羣衆正逐步感受到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楊秀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