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博物館之旅,有這麼一些古老的文物,讓我對“龍”有了再一次的懷疑和思考。

進入主題之前,分享一段童年記憶。

小時候,隔壁住着一個扎紙人的老爺爺,他常唸叨人要有敬畏之心,因爲天上有神龍。

有一年的盛夏傍晚,天氣驟變,天空烏雲密佈,扎紙人的老爺爺突然叫喚道:“龍,一隻黑龍露出了尾巴。”

嚇得我趕緊跑進屋內,又忍不住探出腦袋望天上看去,只見是“黑雲壓城”之氣勢,雖沒有見到所謂的“黑龍”,但老爺爺那一副驚愕的面孔至今難忘。

世上真的有龍嗎?

有時候堅信沒有,有時候也忍不住遲疑。

長大以後,由於對歷史文化的喜愛,常是去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關於與“龍”相關的文物也見到不少。直到近期的一次荊州博物館之旅,突然勾起小時候的那一段往事。

作爲“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列的楚國都城所在地,荊州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當年楚文王從丹陽遷定郢都,並作爲楚國首都,也叫紀南城。

楚文王是一位頗有作爲的君王,自他開始,楚國確立了對長江流域各個小國的絕對霸權,開始北上中原,爭奪天下霸主之地位。

在此過程中,楚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不僅是有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羣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偃蹇連蜷的舞蹈、巧奪天工的漆器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驚採絕豔的辭賦、恢詭譎怪的美術,還有令我歎爲觀止,忍不住相信世界上真有龍存在的玉器文化。

位於博物館二樓的玉器展廳共展出1364件玉器,這些玉器均出土於熊家冢,有禮玉、佩玉、葬玉、實用玉,品種十分齊全,其中龍形玉器佔了多數。

這些龍形玉器製作精美,工藝精湛,造型獨特,令人應接不暇,驚歎不已,具有典型的楚國地方風格。

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對於龍就有了很深的認知和宣傳,其中最神祕的就是神人操龍形玉佩。

玉佩由一人、兩龍、兩鳳組成。中間爲一個神人,身穿長袍,呈站立姿勢,雙臂向下張開,雙手各執一條龍,龍身蜷曲,成S型,龍背上各棲一隻鳳。

雖然這一玉佩當時被外出展覽,但剩下另一件和相關圖片令人印象深刻。

神人操龍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事人對龍神祕力量的崇拜,也表現來當事人希望龍的強大力量能爲人所用,達成人昇仙羽化的美好願景。

還有一件神人乘龍玉佩,也令人深思。

該器物呈黃綠色,表面受沁呈灰白色。龍身呈W形,飾谷紋、雲紋和長尾渦紋。龍尾上站立一人,雙手抄於腹前,着右衽深衣,小袖,深衣上有方塊形網紋。

有研究認爲,楚國文化中對靈魂不滅的思想賦予了人對靈魂上天的追求,因而創造出人乘龍飛天的形象。

龍,自古被認爲是瑞獸,能幽能明,變化多端,在諸多的古代文獻和出土文物中可見。

它不僅是封建時代的皇權象徵,也是起到人間世界和神仙世界交通的作用。在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龍的形象,在諸侯、貴族、皇家之間隨處可見。

由此是不是可以認定爲,“龍”在古代其實是有所蹤影的,否則爲何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龍的形象與崇拜呢?

從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緑色玉龍;從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件上發現有似蛇非蛇的圖案;從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有龍形陶壺……中國人對龍的崇拜至少是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但從目前所能找到的所有文獻記載和文物中,並沒有“凡人見到神龍”的實錘,卻有了它真實的模樣。傳說是集中了九種動物於一身:頭如駱駝、角如麋鹿、耳如犀牛、脖如蟒蛇、肚如蜃蟲、磷如錦鯉、爪如雄鷹、掌如猛虎,如此神奇的一種異獸,註定非凡。

有人說它演化於蛇,也有人稱它是恐龍的演變,但有很多學者認爲古時候“龍”應是一種大型鱷魚(蛟鱷),這種鱷魚對自然界的氣壓變化特別敏感,當雷雨來臨之前,它們會發出低沉的吼叫聲。

因而,古人認爲它是一種可以呼風喚雨的神獸,加上從未見過如此龐大且具有危險性的動物,便對它產生懼怕的同時,崇拜也隨之而來。

這種崇拜,在封建王朝統治的社會中更爲普遍,人們對龍的精神需求增加,龍的種類(形象)也多了起來。如囚牛、狴犴、贔屓、螭吻、睚眥等,所謂是“龍生九子,各不相同”。

隨着時間流逝,隨着歷史長河的流淌,龍的形象慢慢演化成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模樣,關於它的描述和刻畫也更加詳實、具體,是華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只是,關於龍是否真的存在(過),有時候仍是感到懷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