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疆域遼闊的朝代,突厥、吐蕃、吐谷渾等少數民族政權環伺在周圍,雙雙的軍隊常常爲了爭奪寶貴的生存空間而廝殺。在古代將士戍邊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穿着漂亮威武的鎧甲,拿着鋒利的武器,騎着高頭大馬那麼威風。

實際上,很多戍邊的戰士都是從各地徵發而來,他們遠離家鄉,遠離妻子,來到荒無人煙的地方,每天只能守着邊關殘月,看着蒼茫大地,在寒冷的邊境既沒有鳥語花香,也沒有小橋流水,只有滾滾黃沙和嘶鳴的戰馬。

在盛唐時期很多文人爲了建功立業也都棄筆從戎遠赴邊境,他們親身經歷了邊境的生活後,不由爲豪邁的戰士和殘酷的戰爭所震撼,於是,他們拿起筆,寫下這些壯觀的景象。他們用高昂、雄渾的筆調,將你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時刻,讀起來總讓人熱血沸騰,豪邁之情油然而生。

在衆多的邊塞詩中,寫得最自信豪邁的當屬王昌齡這首《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王昌齡七首《從軍行》中的第四首,是一首富有血性和豪邁的詩。這首詩是從橫向來看,王昌齡彷彿坐上了直升飛機,對大唐的西北邊境進行了一次全方位拍攝。看下面,在青海湖上空,白雲飄飄,一幅空曠的景象,順着湖繼續往北飛,我們看到了橫亙千里的雪山,那就是著名的祁連山,再往北,就是河西走廊,那裏是大唐聯繫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在這條路上有一個著名的關塞,叫做玉門關。從要塞望東看,那裏還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荒漠裏,和玉門關遙遙相望。

這裏還要給大家科普一點軍事地理知識,在唐朝開元時期,西方和北方曾存在兩個強大的敵人,西邊的吐蕃和北邊的突厥,河西走廊就像一把利劍一樣隔斷了吐蕃與突厥的交通,防止他們聯合侵犯大唐邊境。而駐紮在此地的將士,則擔負着扼守交通要道,把守大唐西北門戶的重任。

這首詩的後兩句是詩人的抒情,其實也是詩人替守邊戰士發出的最強音。“黃沙百戰穿金甲”,說的是大漠黃沙萬里,將士卻要穿着沉重的鎧甲,騎着高頭大馬和敵人戰鬥,一次次擊退來犯的敵人。由於戰事頻繁,粗糲的風沙把堅實的鎧甲都磨穿了。最後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可以看作是將士們的誓言,他們擲地有聲地向大唐子民承諾不擊敗敵人,絕不回來。如此豪情壯志,真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欣賞這首邊塞詩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瞭解戰爭並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而是充滿了艱難和犧牲,還是讓我們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