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9年國慶大閱兵上首次公開亮相後,東風-17高超聲速導彈就一直是大家議論的熱門兵器,尤其是近期網傳轟-6N攜帶東風-17飛行的視頻,更是將東風-17關注度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東風-17高超聲速導彈由助推段和彈頭兩部分組成,其中助推段是在東風-16常規彈道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而彈頭則是全新的滑翔飛行器,也就是說,東風-17屬於助推-滑翔類的高超音速導彈。

其實,助推-滑翔類的高超音速導彈,我國此前就已經有了,比如東風-15B,這類高超音速導彈一般是先由助推段發射到大氣層外,然後滑翔飛行器再返回大氣層並依靠氣動升力進行遠距離滑翔,由於非常類似我們小時候打的“水漂”,因此又常常被稱爲“水漂彈”。

不過,東風-15B這類助推-滑翔高超音速導彈,包括美俄目前發展的高超聲速導彈,比如俄羅斯的“匕首”,美國的“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C-HGB),都是採用的雙錐體彈頭;相比之下,東風-17則採用了箭簇形扁平升力體的彈頭。

這一彈頭外形的變化,大有學問,表明東風-17採用了一種更新的全程滑翔彈道,該彈道要求火箭發動機在上升段快出大氣層前就關閉,然後彈體依靠重力作用自然停止上升並轉向,此時火箭發動機二次啓動水平加速彈體,最後轉入滑翔階段,其關鍵在於彈體在大氣層內起滑,因此彈道頂點較低,降低了被地平線上預警雷達給偵測到的幾率,而且彈道全程不可預測。

所以說,東風-17屬於第二代助推-滑翔高超音速導彈,不僅全程在大氣層內飛行且彈道不可預測,而且其升力體彈頭滑翔距離更遠,射程上更有優勢。

2019年國慶閱兵上亮相的是陸基版的東風-17(車載式公路機動發射),據說射程2500公里;近期網傳轟-6N掛載的則是空基版的東風-17(也有說是東風-21空射彈道導彈,兩級的東風-21攜帶類似東風-17的滑翔彈頭的話,射程將更遠),空基發射由於載機付予的初始速度,射程將更遠,估計能達到3500公里以上。

陸基版和空基版的東風-17高超聲速導彈已經有了,海基版的東風-17呢?

據說某大型驅逐艦搭配的“水漂”高超聲速反艦彈道導彈已經服役,所以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潛射版的東風-17。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高超聲速導彈發展路線。

目前美國在高超聲速導彈發展方面已經落後於中俄,至今仍沒有一型成熟的產品裝備部隊,不過近些年開始加大研發力度,繼2018年達成開發“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C-HGB)的合作協議後,美國海軍、陸軍、空軍在2019年大力推進各自基於C-HGB彈頭的高超聲速導彈型號研製項目。其中,美國陸軍和海軍採用聯合研製的方式,導彈大同小異,只是發射平臺不同,陸軍採用現有的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裝配一輛指揮控制車及四輛升級版運輸起豎發射車,每車裝載2枚導彈,海軍則採用“弗吉尼亞”級核潛艇,計劃助推器直徑縮小至876毫米,以便於核潛艇上裝備。

從美國的高超聲速導彈發展路線來看,是陸海空通喫,而且追求通用性。其中,海軍的將由核潛艇攜帶。具體的核潛艇平臺,美國曾有過爭議,最初希望由“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裝的4艘巡航導彈核潛艇攜帶,不過考慮到4艘“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潛艇的反應堆壽命將盡(這是用最早建造的4艘艇改裝,服役已達40年),續不下去了,再改裝高超聲速導彈也服役不了多久了,所以最後決定由“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攜帶。而“弗吉尼亞”級原本是攜帶“戰斧”BlockⅣ型巡航導彈承擔對陸攻擊任務,該彈配備地形匹配和GPS制導系統,飛行速度爲馬赫數0.7,射程1600千米。按照規劃,“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的第一和第二批次在艏部耐壓殼體外部安裝12具導彈垂直髮射管;第三批次開始替換成2具有效載荷模塊(各6個發射管);第五批次又在艇的中部增加VPM模塊(共4具有效載荷模塊,每個7個發射管),加上艏部的2具有效載荷模塊(各6個發射管),使得導彈搭載數量增加到40枚。

如果換裝成高超聲速導彈的話,由於直徑的變化,數量肯定會減少。我們不妨來推測一下。

“戰斧”巡航導彈的直徑不到600毫米,所以“弗吉尼亞”級第五批次的中部VPM模塊中,每具有效載荷模塊直徑是2.2米,中間一排3枚正好位於直徑線上,另外兩排只能各放2枚,從而實現了1筒7彈。如果換成高超聲速導彈的話,直徑就不是600毫米了,陸基型的是1.4米,潛射型的將直徑縮小到800多毫米,故一排頂多只能放2枚,而且只能呈十字型放,故是1筒4彈。這樣的話,中部VPM模塊總共是4筒16彈。另外,艏部的2具有效載荷模塊可能仍將保留“戰斧”巡航導彈,從而保證任務的彈性,即“戰斧”BlockⅣ型巡航導彈用於打擊1600公里內的敵軍固定目標,高超聲速導彈用於打擊3000公里內的時間敏感目標,以及移動中的水面艦艇。

這樣算下來,一艘“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將攜帶12枚“戰斧”巡航導彈和16枚高超聲速導彈。

目前中國在高超聲速導彈的實用化方面已經走在了美國的前面,既然陸基的和空基的高超聲速導彈都有了,沒有理由不發展潛射型高超聲速導彈。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現在發展潛射版東風-17,在進度上會不會落後於美國呀?這個擔心多餘了。據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今年2月18日報道,美國海軍在2021財年度預算申請報告中,對其高超聲速潛射導彈的部署時間進行了調整,從原計劃的2023年形成戰鬥力推遲到了2028年。

2028年,還早着呢,中國要是發展的話(也許早就開始發展了),可能還會趕在前面。

如果中國發展潛射型高超聲速導彈的話,會選用什麼樣的搭載平臺呢?現役的093系列攻擊型核潛艇?新一代095型攻擊型核潛艇?或者是參考美國將“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造成攻擊型核潛艇的做法,或者乾脆094/096型核潛艇的潛射彈道導彈直接換裝滑翔彈頭,搖身變成洲際高超聲速導彈?

歡迎大家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