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娃,時間就不再是自己了!

你好累好想躲起來休息一會兒,但你不能你得帶娃;

你從微信的姐妹羣裏漸漸淡出,喝喝下午茶都成爲奢侈;

你每天不是上班就是帶娃,連軸轉讓你覺得好想喘一口氣。

太多這樣無奈又心酸的時刻,交織在一起,讓你有某一瞬間,真的很後悔:爲什麼我要生孩子呢?我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嗎?但心底又有一個善良的聲音在反駁你:“你怎麼能這樣?母愛難道不應該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嗎?”

這其實是很多女人當媽後的最最最真實的寫照!被帶娃的壓力所束縛,很想掙脫這種束縛又沒法掙脫,很矛盾又很難過的心態。而且,這種難受還只能啞巴喫黃連,有苦說不出,否則很容易被貼上“不負責任媽媽”的標籤。旁人的眼中,媽媽就應該是超人,怎麼能後悔生孩子呢?

但科學又告訴我們,當你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甚至每個媽媽都會碰到。雖然媽媽們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他是我的孩子,我怎麼能有這樣的想法,我是不是病了?

以色列社會學家奧爾納·多納斯(Orna Donath)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後悔成爲母親”的調研,結果顯示,不論年齡多大,有怎樣的經濟條件,婚姻狀況,知識背景,女性都有可能後悔成爲母親。

美國作家Anne Lamott把媽媽們一種近乎“路怒症”的情緒——在某一時刻,突然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討厭,稱爲“母怒症”。

爲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是有原因的!如下我們一起來探討。

先來看一張圖,新生兒父母催產素變化示意圖。從三條曲線的走勢可以看出,隨着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催產素是會發生變化的,並且父母雙方還會相互影響。對媽媽來說,孩子出生後由於分娩行爲的影響,催產素水平不斷上升,但上升之後只能靠哺乳的刺激才能維持在一個高水平。哺乳結束後,催產素水平就開始直線下降了。

催產素,作爲一種肽類激素,其生理作用是: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在分娩過程中促進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同時還有促進母愛的作用。所以說,催產素對於母嬰親密關係的形成以及降低母親壓力反應都有重要的作用。母親看到孩子的第一眼都會莫名地感動到掉淚,照顧寶寶幾個月後又容易出現養育倦怠期,其實很可能是催產素在起作用。

特別是,現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很多,很多老公習慣於生娃前的自由自在,捨不得放下手機來陪伴孩子,養娃的重擔基本都落在媽媽身上,才更加劇媽媽的養育倦怠感。因爲,催產素的另一來源就是老公了,當看到老公不願意跟你一起帶孩子,媽媽的失落感更甚了,催產素更少了,對孩子的愛就感覺好像少了好幾分。再加上媽媽的負擔更重了,既要當媽又要當爸,休息不夠也會導致媽媽的力不從心。

所以親愛的寶媽,當你出現“後悔生孩子”的狀態,別害怕!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況,我們只要懂得這個道理,用正確的方向去努力,我們是會慢慢恢復到一個理想狀態的。

首先,寶媽不要對自己太苛刻。正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完美的媽媽只能是電視劇的人設(比如《三十而已》的顧佳),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們只要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儘可能瞭解和滿足娃的需求,讓娃喫飽睡好不生病,就足夠了。至於什麼天賦的開發,萌娃的打扮技巧、家庭關係的和諧相處等等,這些就盡力做好就行了。給自己相對寬鬆的要求,是學着給自己減輕心理負擔,更是一種智慧。

其次,媽媽不必事事躬親。有的媽媽雖然覺得自己帶娃累,但是別人幫帶又不放心,還是自己硬扛,不敢生病不敢崩潰,娃需要你娃不能沒有你。事實上,現在寶媽一般都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需要上班掙錢養家,帶娃上班一起,怎麼忙得過來?必定是捉襟見肘,渴了沒時間喝水,餓了沒辦法喫一口熱飯,硬生生把自己的身體折騰得很糟糕。除了心態要擺正,說服自己不必當完美媽媽,行動上也不必事事躬親,適當放手給親人,哪怕他們做得沒有你好。

再次,帶娃一定要拉上老公一起。娃是兩個人愛情的結晶,帶娃理所當然應該兩個人一起。我們看看身邊的各種案例,不管是父愛還是母愛的缺席,都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受到打擊,缺失一部分愛與溫暖。因爲男女思維方式不同,爸媽帶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比如陪娃玩同一個玩具,爸爸可能側重讓寶寶體驗玩具不同動作的展示,而媽媽則更側重寶寶從玩具中學到點什麼。而且帶娃這種事,越不帶就越不想帶,離得就越來越遠,所以一定在娃娃出生後,就要跟老公一起帶娃。

最後,媽媽還要學會愛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愛自己,誰還會愛你?每一個媽媽都應該散發着光芒,有着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會打扮自己,會提升自己,而不是因爲帶娃就把自己變成灰頭土臉的黃臉婆媽媽。娃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還是你,並且更好的你會更打動娃,讓娃更崇拜你的同時也會學着成爲光彩耀人的你。

養育倦怠期,你我皆有,正視不害怕!

帶娃困擾時,看看此文,自信且勇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