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亭楊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孫端街道孫端老街南邊,南北向單孔石樑橋。橋全長約16米,寬2.50米,高2.40米,跨徑5.20米。

上亭楊橋南北兩橋臺用條石縱橫錯縫砌,上置伸頭臺冒石,臺冒石上擱梁石爲橋面。南橋臺置14級石臺階,北橋臺置13級石臺階。臺階兩端置垂帶斜坡石,臺階上窄下寬呈梯形。橋面置四塊長石鋪成,長5.60米,寬2.07米,厚0.34米。橋樑外側中間刻“上亭楊橋”四字橋名。橋面和臺階東西兩側置有生鐵柱子,並用鐵桿連接作扶欄。

上亭楊橋原橋爲木板橋,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建造原孫端大橋時,尚有資金和材料結餘而修建此橋。

談及上亭楊橋,不得不提及一位孫端藉鄉賢,他就是當年有名的反清志士孫德卿先生。

孫德卿(1866—1932),名秉彝,字長生,外號“大王”,紹興孫端鎮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陶成章、秋瑾等人,加入“同盟會”與“光復會”。回國後資助徐錫麟等創辦大通學堂,出任總務長。秋瑾被害後遭逮捕。宣統三年(1911)秋,王金髮率民軍進駐紹興,出任民團局副局長,並任復刊後的《越鐸日報》社社長,參與創辦成章女校、陶社等。

1914年,鄉紳孫德卿先生出資在故鄉孫端老街的南邊,叫楊柳塗的荒冢地,創辦建設了紹興第一個公園,因孫端古稱上亭鄉,即名爲上亭公園,內有亭臺池閣,植四時花木,創辦茶室、閱覽室、戲臺等,還創辦仁濟醫局、平民夜校、幼兒園,爲當地百姓主辦集體婚禮,排演文明話劇,爲當時閒塞落後的鄉鎮注入了一股清新文明之風,這在當時農村鄉鎮是獨一無二的。

民國五年(1916),孫中山先生和隨行人員共六人,前來紹興東湖公祭陶成章烈士,事後,8月22日,孫中山先生在孫德卿陪同下坐船來到孫端上亭公園,受到孫端各界人士的歡迎。孫中山先生對於孫德卿在家鄉開辦學堂,創辦公園,開辦農事試驗場,組織孫端劇社,編演反映時代精神的新戲等,大加讚揚。

孫德卿先生除辦學教育國民外,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據說還出巨資重修了孫端大橋,修完孫端大橋後,尚有資金結餘,就將原來上亭邊上的木橋改建成石橋,取名上亭楊橋。此橋的建成,不但方便了往來的行人,還爲附近百姓在暑天提供了夜晚納涼談天的很好的地方。據說上亭楊橋的南邊,還有一個八角涼亭,可惜早已頹倒不見了。上亭楊橋的橋臺也出現了下沉現象,一些臺階也移位斷裂,橋上的鐵欄也歪扭變形,因爲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也沒有單位前來修繕。

孫德卿先生造福桑梓,在孫端,有很好的口碑。孫氏夫婦死後合葬於“上亭公園”內,建立了一座歐式建築的“亞墓”。但在以後的各個時期遭到嚴重破壞,“亞墓”今尚存,只是已破頹不堪了。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